《哲学的慰藉》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塞内加
这是一本能让人感觉很舒服的床头书,尤其是在那些因为生活焦虑和恐惧而迟迟无法入睡的夜晚。也适合在阳光很好的秋日的午后,和朋友坐在草地上,随便找一段来读。不管怎样,都会使人产生一种内心通达的温暖和慰藉。
很多人在人生坎坷之时,都希望能从哲学中找到答案,但往往又止步于哲学盛典的文意高深和艰涩难懂,所以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这本小书,便特别显现出了它的可爱之处。因为这本书的每句话我们都能读得懂,每句话都有其思想的闪光点,完全将哲学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其说这是一本介绍哲学的书,不如说是作者的读书心得。
作者从自身经历的小事入手,延伸并介绍了几位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哲学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来慰藉人生的痛苦。当我们面对偏见、贫穷、挫折、伤心、困难和打击之时,也许能从这几位哲学家那里找到获得快乐和幸福的方法。
而且作者文化底蕴深厚,文笔自然流畅,简洁优雅,具有那种特别英国式的散文风格,所以即使抛开那些深入浅出的哲学思想,只把它当作优美的随笔来读,也会使人心情愉悦。
苏格拉底当之无愧世界上最伟大的“杠精”,对于自己的思想,宁愿失欢于众、获罪于邦,而决不折腰。他只是想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信任和追随某些观点,不妨先停下来,思考一下其本身的逻辑性。谁也不能只凭直觉而不遵循技术程序就制作出精美的陶器,那人生为何就能盲目地、不做任何思考呢?社会充满了现实和表象之间的差距,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甄别,但现下只凭直觉活着的人可真不少。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总有一些人不假思索人云亦云,恨不得以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手法杀人而后快。哲学家用他的死告诫我们,永远听取舆论和决不听从舆论都是错误的,一个论点不能因为大多数人谴责就是错的,我们要努力做到听从理性的律令。当然,也不能总以英雄的姿态来对抗大多数,那样你充其量就是个“杠精”,永远也称不上伟大。苏格拉底被称为伟大,是因为他的自信来源于他深层次的哲学的智慧。
如果理解了伊壁鸠鲁对快乐的定义,那么对缺少钱财的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种幸运。这位大哲学家认为,相比友谊、自由和思想这些带来快乐的因素来说,超过基本要求的物质都是多余的。哲学家在城市中心树起巨大的广告牌,不厌其烦地警告到商店购物的人们,他们从中得不到多少快乐。每次看到这里,就会觉得哲学家们不但有与世俗开战、与权贵为敌的勇气,还有那么一些小可爱和小情趣。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呢,各种网络媒体、创意广告、时尚杂志,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价格不菲的奢侈品,某明星的女儿全身世界名牌出现在真人秀节目里,徒然增加了人们对于财富的强烈渴望和不择手段的追求,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最终迷失自我。
塞内加可谓人生坎坷、命运多舛,也曾位居罗马宫廷重臣,也曾在官场失意时被流放科西嘉,最后被暴君尼禄赐死。但他的哲学智慧使得他在种种挫折面前坦然自若。他说:“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我把她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它们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塞内加认为:我们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而准备最少、不能预测的挫折对我们伤害最严重。所以他总是习惯提前预测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即使这样,也不过如此。这样的哲学智慧足以使他跳出一时一事造成的狭隘的圈子,告诉我们“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既然看到了人生的全景,便能与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磨难拉开距离,便能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我开始成为我自己的朋友。”
蒙田算是一位比较奇葩的哲学家。一个藏书万卷、博学得像百科全书一样的人,却贬低书本知识;讨厌引经据典之风,提倡百姓用自己的话代替“亚里士多德如是说”;这位坦率的哲学家告诉我们:在这个世俗的牢笼里,我们身上既不是纯肉体的,也不是纯精神的。我们要时刻认清自己在性、文化、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同时要有自知之明:自知说了或做了蠢事,那不算什么,我们必须吸取的更加充分而重要的教训是,我们都是大笨蛋。虽然用屁啊、屎啊的字眼不太雅观,但说理倒是精辟。
任何一个伤心人,都可以从叔本华这位极端悲观主义、放弃对此生的一切期待中获得慰藉。哲学家终其一生都未能邂逅真正的爱情,他认为再伟大的爱情也不过是为了繁衍后代的目的,只要人们在坠入情网时抱着正确的期待,失恋时自然也就不会那么失望和伤心。也许我们无法理解这一观点,因为身边还有很多丁克却依然非常相爱的人。放弃、否定和听天由命,这些悲观的理念充斥了叔本华的一生,但他在痛苦中找到出路,那就是人毕竟不同于鼹鼠,我们在黑暗中掘地洞之余,可以化眼泪为知识。用他自己的话说“艺术与哲学以其不同的方式把痛苦转化为知识。”
尼采曾经是叔本华的超级粉丝,曾认为一个人最大的幸运就是没有经历巨大的身心痛苦而度过一生。然而在1876年的秋天,他在落日的海边完成了思想的巨大改变,站在了另一个极端。推崇苦难,信仰超人哲学,他认为人世间的苦难是我们最大乐趣的源泉,苦和乐从来就是紧密相连,如同不经历风霜雨雪就无法成为参天大树、没有苦难作为和声就创造不出伟大的音乐一样,我们不经历苦难,就无法成全人生的完美。哲学家为我们出了一道选择题:是尽量少要快乐,简而言之也就是无痛苦呢。还是多要不快,以此为代价,得到迄今为止很少人享受到的丰富的内在的乐趣。我相信不仅哲学家本人,而是世界上所有的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在重重磨难中披荆斩棘脱颖而出,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遍布累累伤痕。尼采的一生极具悲剧色彩,幼年丧父,生活贫困,终身未婚,身体不好,几近失明,最后彻底疯掉被送进疯人院。这位终身与孤独、疾病、痛苦、困顿作斗争的哲学家,却充满了对生命、对苦难、对自我的极端赞美和热爱,他把自己当成太阳,为所有的人散发光和热。
最后,突然想起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写在这里可能有些突兀。“努力做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认清现实世界的糟糕,却依然积极地面对生活,对生活抱有希望,哪怕付出巨大的艰辛也未必过的美好。因为人生,原本就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