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本·文字·文化

文本·文字·文化

作者: fcb12615e0bc | 来源:发表于2023-10-30 22:41 被阅读0次

    以初中课本为例,除去一些经典较难的古诗文,一篇文章一般可以自行阅读,甚至能知晓基本的大意,那老师授课时组织讲解的意义在何处,这个问题近来一直浮现在我脑海。

    我一直认为好的语文课,有老师的引导下,从文本中能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通过文字本身能发现并能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点无疑是语文课堂上最重要的。反之,一堂语文课总是过于执着外在的可有可无的内容作重要的分析,很显然是本末倒置了,这样的语文课,再怎么优秀,总是缺少了一种味道。

    我们常说要尊重常识,建设理性,让课堂返璞归真,就是这个道理。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文字里有作者的思想情感,包含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蕴藏着东方文化的魅力,读不懂经典的文章,无疑就是解读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回到语文课堂,一篇入选到教材的文章,定是文质兼美,具有时代性和普遍的永恒性的价值,这样的好文章就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以便让我们师生从中受益,有助于我们的精神层面得到滋长。

    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冒险时心理活动,遇险时的孤立无助,以及父亲亲前来指导“我”下山的过程,一波三折,这其中蕴藏道理真是太深刻,可以很多时候却选择了无视,仅仅是知道了这么一个故事,自己却不能真正从文字中都懂作者的真实意图。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重建心理的过程对人生的影响是极其大,甚至是一生,“走一步,再走一步”,“克服一个小困难,再接着下一步,最终攻克一个大困难”,人生就是如此,大道至简,好文章就是这样暗藏玄机。

    再《驿路梨花》中的小屋的主人是谁,看到最后,这个故事似乎也没有大多的惊奇之处。通过文字本身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作者在不断设疑、蓄势。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长故事结构来写雷锋精神的主题?而非别的形式?换种说法问学生:故事在安排上,为什么没有在瑶族老人处结束?或在梨花妹妹处结束?梨花姐姐处结束?解放军叔叔处结束呢?道理再简单不过。故事结束得越早,情节设计就会越简单,更重要的是雷锋精神的表现就会不够充分。雷锋精神在于传承,不能得到传承的雷锋精神,某种意义上,那就不是雷锋精神了。

    作者真正要告诉读者的是“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但这一点,从文学形式上来讲,不可能是作者自己直白陈述出来,那就失去了价值。所以,我们语文老师有责任作好正面的解读,立足文本,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真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本·文字·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ci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