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格物”

作者: 天地一沙鸥123 | 来源:发表于2019-03-23 13:27 被阅读29次

“格物致知”最早出现在《大学》,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文中并没有作出任何解释,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对于它的解释就有很多代表人物。朱熹格物论,认为是要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究,发现“良知”,就要接触事物,研究事物。人之心灵妙莫测,无所不知,而天下的各种事物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只是因为我们对这些规律未能研究透,才导致“良知”未能显露出来。

关于“格物”

王阳明最初时候受到朱熹的影响便去格竹,他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也悟不出其中道理,最后体力透支,口吐鲜血。他看这种方法行不通,就另辟蹊径自寻他法。后来的龙场悟道让他领悟到格物致知的真谛,通过修养身心,认识了心的本体,从而获得一种源自本能的、高效的、直觉的类似“灵感”的认识能力。 比如在练习书法这件事上,起初他尽力去临摹古人的字帖,但练了很长时间,却悲哀地发现,自己只是学了个字形相似而已,对于书法内在的神意却毫无所得。

  后来他改变策略,习书法前先仔细观察字形,端身正坐,宁神养气,在心中想象、模仿古人书法中的神态、气势,然后再临帖。 没想到,奇迹出现了。这样一来,王阳明不仅觉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而且深刻地理解了书法的内涵,不久,书法水平便有了很大提高,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关于“格物”

    拥有这种认识能力,这就意味着在处理当前的问题时,一个人的心灵能够摆脱自我意识的干扰,以整个身心投入进去,在一种客观的状态中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得出最佳的答案。

    在很多时候,由于受到外在物欲的牵累,各种乱七八糟的想法充塞于思想之中,我们往往觉得心烦意乱,不能安于所做之事,工作效率自然就很低,更谈不上洞悉问题的实质所在了。

    这时,我们切不可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而要着眼于当前的处境,摆正心态就行了。如果觉得心理负担太重,就不妨暂时歇一会儿,放松身心,把眉头舒展开,让微笑从心底荡漾出来,慢慢扩展到全身,身体也随之如棉花一般放松开来,什么牵挂也没有了,如天空的一朵浮云,似大海的一个浪花,闲闲散散,自由自在,完全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之中。

 

相关文章

  • 关于“格物”

    “格物致知”最早出现在《大学》,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文中并没有作出任何解释,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

  • 关于格物的理解

    格物属于儒家比较重视的思想,最近读曾国藩关于格物的理解感触比较深,值得分享出来。 格物本质上就是弄...

  • 阳明心学(三)

    关于格物 陆澄向先生请教格物。先生说:“格就是纠正的意思。格物就是使那些不正的念头复归于正。” “做功夫的困难之处...

  • 关于格物致知

    自在人生弟子班王冠华先生 关于格物致知的聊天记录: 时间长点不代表什么,你在那抗拒一天,不如你好好难受十分钟。 我...

  • 致良知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关于“格物致知”意思,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有人解释为:穷究事物原理,从而...

  • 【心想生】最先显化的是什么?

    问:心想生老师,您好,关于格物致知我有二个问题。1.在上海站您讲到王阳明说过“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那我在格物...

  • 顺晟《大学》读后感——什么是格物

    关于什么是格物,我写过挺多次读后感了,但是其实内心里一直还是没有完全清晰什么是格物,直到听到了对于“格”的一个解释...

  •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什么? 格物的格是分辨, 格物的物是事物, 致知的致是努力, 致知的知是明白。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 如何修身

    儒家修身方法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通过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是基础,诚意正心是结果。格物致知就是修...

  • 童子格物——诗文解读阳明心学

    童子格物 ——诗文解读阳明心学 试问童子可格物?世间谁人不觉知? 始自童子至圣人,格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格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cs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