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观点或说法,你找不到任何反例,那么这句话本身及其外延都会对你产生影响,无论你喜欢与否。
举个例子,大学期间看了一篇经济学的文章,大意是说“ 科斯认为个人是没有信用的,所以人要去机构里获得另一种身份,接着再和陌生人交易或者合作。”
当时一听这话,感觉很气愤,为什么我一直遵纪守法,却没有信用?
很遗憾,当时虽然很激动,却找不到例子来反驳。
只是以前的我在潜意识里觉得,有些名企和名校不仅有很多钱,而且有信用,对于普通人,普通学校,普通公司来说,实在是具有碾压式的优势。接着就是,名校生和普通的学生同样去找工作,前者会容易很多,后者却会吃亏。这样就激发了普通人“不公平”的情绪。
几年之后参加工作了,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答案就不一样了。
普通人真的没有信用。
1.如果你之前没有帮助过自己的朋友,那么你向朋友借钱,通常就算借到了钱,也是小钱,因为对方已经做好了“你不会还钱,自己吃点小亏”的准备。
2. 当你去卖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就算是客户对你还挺满意,但是没有公司来担保,客户还是不太敢直接付费的,因为怕你卷钱跑路了。
这就是为什么普通人,小公司和新公司就是不容易让老百姓信任。你得先花钱给讨喜的明星打广告,而且钱越多越好,广告越多越好,先付出很多沉没成本,然后消费者才会感觉你是不会跑路的,因为这样划不来。
接着再说情绪方面的问题
一般来说,在某个行业的老人比新人有点优势,难道不正常么?
难道你希望自己的工作岗位,普通的应届毕业生很容易就上岗么?
你当然不想了。
再举一个例子:有人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如果某个女人信了,接下来她一定会找一个坏男人,
因为既然自己不是坚定的不婚主义者,就一定会找对象,接着遇到好男人会觉得不真实然后离开;遇到坏男人觉得符合自己的预期就接受了。
总之,真理和逻辑就像罗翔老师说的法律一样,法律要尊重人们的情感,但同时也要超越民众的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