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平旦之气,朱熹《集注》云:“未与物接之时,清明之气也”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05029/193bdaf84f0999a9.png)
3月21日,周一,雨,8至10度
一晃又过去了四五天。这四五天,整日刷视频,看不进一页书。肚子上的肉又增厚一圈。我决定重新开始日更。没有日更的约束,日记就难以持续。
读书若无方向性,读着读着便会觉得无书可读。所以,我决定开始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将古籍原著一本本读完。古人一辈子就只读这些书,一本本背得滚瓜烂熟。而且我发现非得先将古籍读熟,义理才能融会贯通。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治古书可能就得用这种死办法、笨办法。
今日读《孟子·告子上》,摘: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告子篇主要记录孟子与人辩论人性本善的问题。孟子主张性本善,仁义礼智信是人之天性,并非是后天塑造的。人性向善就如同水性向下,激打水,它也会高过额头,堵住通道,它也会向高处倒流,但这都不是水之本性,而是外力气致。那人为不善,也非本性,而是情势所迫。
孟子又说,牛山上本来草木茂盛,但因为邻近都市,常遭到砍伐。还有人在此放牧,牛羊吃了新长出的嫩枝,山就变成光秃秃的。可光秃秃并非山之本性。而是草木的成长赶不上破坏的速度。人也是一样的,人天生有仁义,但白昼与外物交接时,就如同斧头天天砍伐,仁义就被砍没了。在不与物交接时的夜晚与清晨之气,最能息养仁义。倘若夜气、平旦之气不足以存住仁义,那人的行为就离禽兽不远了。假如得到养育,没有事物不生长,假如失去应有的养育,没有事物不消亡。孔子说,把握就存留,舍弃就失去,出入没有一定,无法知晓它的去向。这说的就是人心啊。
读完这段话,有三点心得:
一“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要珍惜夜晚和清晨的独处时光,这正是人养气之时。若将独处时光皆用于刷屏等娱乐,时时打开对外的窗户,便如同旦旦伐之,牛羊啃之的濯濯牛山,内心渐失仁义,而变得苍白贫瘠。
二“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没有什么是可以长存于身的,人所能把握的仅只是当下的作为。当你停止努力,也就停止成长。当你选择堕落,也就走向消亡。
三“出入无时,莫知其乡”。生活没有定律,就会迷失方向。
我朋友圈的老师,水平高的,每天用文言文写读书日志,坚持七八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都不断。水平一般的,每天在朋友圈里抄书,晚上抄钟叔河《念楼学短》,早上抄《传习录》,以前还全文转抄佳作(别人都是转公众号文章),几百上千字,全用手工录在朋友圈。
所以我想,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先固定一个动作坚持做下去。
下午,在小区门口站岗。遇见了Y。之前听师母说起他在人后说我坏话,本想怼他几句,但碍于一旁同事,只好冷冷地听他套近乎。他说,要向我推荐三本书。还加了我微信,把书名发我,催我快去买。我说,我现在已不买书了,都在网上借书,再说我读书的范围很窄很窄,局限于儒家学术和春秋史。他见我聊不起来,就走了。过了一个多小时,他从外头回来,又跑来与我聊起了家事。说自己离婚了,去年为前妻破了财,损失五六百万。还说前妻如何如何会消费,上服装店花四五千眼睛都不眨,清出门户时,扔出去四十多盒新鞋……我说女人年轻时都爱买东西。他说,她这是一种病。我笑笑不答。他只好识趣走开。
我去年就听说他与妻子离婚。妻子小他二十多岁,美得像章子怡,为他生了两个娃,两人共同生活了十几年。当初美娇妻嫁他也是出于傍大款的心理,孰料婚后,他每月只给她三千元,用于一家大小的开支。三千元,普通人家庭开支都不够,也不知他的妻子如何支撑了十几年。离婚协议书我也看过,只给她一套九十平的公寓,卖了一百二三十万,其中还有六七十万的按揭。
与妻子离婚后,孩子判给他,但孩子补习班费用他不出。欠朋友的钱,他让对方找妻子要。他的这位朋友是学术界名流,受到本地读书圈追捧,于是他在读书圈里颜面尽失,估计已被踢除出局。
今天却来我面前编这些鬼话。他可真是像极了小说里的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