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始于彼此的相同点。比如伴侣,一开始看见的总是对方与自己的志同道合,慢慢地,彼此的不同逐渐显露,然后开始紧张、恐惧,害怕那个不同是对自己的否定,害怕那个不同会带来对方的远离。
若能把觉察带入这样的时刻,就不难发现,其实我们渴望的是对方的认可,期待被对方看见,而这份最初的渴望和期待来自父母。多少次我们对父母有同样的渴望和期待,但绝大多数时候这样的期待总是落空,于是,我们出发去寻找他人的认可和看见。于是在最亲密的关系里,当对方无法满足我们的期待时,就会激起我们最深的恐惧,关系越亲密,我们投射的感受越深。
另一个常常被投射的对象就是我们的孩子,在父母那里的期待,一开始被投射到伴侣身上,然后落空了,又被我们投射到孩子身上。我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会有很多期待,比如期待孩子学习成绩好,期待孩子懂礼貌,举止文雅,孩子学习不好就对孩子大呼小叫,甚至动手打骂,这时候孩子是感觉不到爱的,因为过度的期待就是控制孩子。
若是幸运,孩子具有反抗能力,能抵抗住这些操控,在荆棘中长成自己的模样。大多数孩子会在挣扎中屈服,重复父母最初的伤痛,他们又成为不被看见的孩子,长大后又开始到处寻找认可,轮回就是这样发生的。
若父母不能成为孩子放松的港湾,不能允许孩子做自己,给予孩子理解,让孩子活在对生活的恐惧中,那么孩子极有可能会感到绝望,选择关闭自己的感受,放弃自己的梦想,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
请教会我们的孩子生活,而不是生存。我们或许经历过生存,但今天的孩子,他们值得好好地生活。《易经》有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我看来,生活为道,生存为器。但愿有更多的父母能从过去的经验中醒来,能意识到时代已不同,生存不再是问题,允许孩子活成他们自己。他们或许会跌倒,或许会走错路,但我们会给予他们陪伴。
但如果我们足够清醒,就不会冠冕堂皇地用自己的期待去操控关系中的人。我有我的期待,若你能满足我,那很好,若你无法满足我,也不是你的错,我的期待只与我自己有关。
能滋养彼此关系的,应该是爱而非期待。最好的爱是带着尊重,允许对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多年以后,年老的我们有一天回想起来,过往时光里不辜负孩子,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岁月,足矣!
停止期待,其实就是开始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时,就不会在关系中投射你的期待了。
若不再期待,你就自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