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环1701“看看家乡新时代”社会观察专项实践活动 甘继娟 截至去年底,在“村村通”政策与乡镇政府的帮扶下,农村的柏油路基本已全部修好,使公路伸延到村村户户,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使无数百姓受益。 在每个通向住户的水泥路路口,基本上都立有一块碑,上面有着“扶贫公路”的字样,这样的石碑在农村随处可见,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这块碑也是农村环境一步步改善,村民逐步走向富裕的象征,更是国家逐渐富强的有力证明。
“户户通”工程采取“财政补一点,村民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的筹资机制进行筹资,县财政按每平方米15元标准给予资金补助,剩余部分由村民筹资、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在资金管理上,由专人管理、转账核算、专款专用,严格按项目实施进度及合同进行计量支付,费用支出公开化、制度化。利用公示栏等形式将建设计划、建设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招标过程等内容公开。工程推进之快、惠民之广,在农村这是前所未有的,这项工程极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中国梦就是提高收入,安居乐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在每修公路之前,村民外出不便,乡村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生活质量不高。如今,乡村公路修好后,乡村资源被充分挖掘,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现在得到充分体现,“十二五”期间,贵港将农村建设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全面践行创新、绿色和开放的发展理念,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在贵港地域内,一条条农村公路就是一条条民心路、致富路、小康路,方便了人们出行,带动了偏远地区的发展致富,拉近了乡村与城市的距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