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182】思考快与慢
树欲静
——几乎每个人都产生过这样一种认知谬误,对自己的外貌进行自信。这实际上并不一定是自恋导致的,实验告诉我们,反复的重复会让人产生熟悉感,而熟悉感让人产生信服感。换言之,我们觉得自己或某个人好看,有可能只是因为看得多罢了。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卡尼曼,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人的思维方式(系统1和系统2)对决策的影响。
卡尼曼于1934年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是“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
本书大致的内容:
1. [endif]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2. [endif]电影的主角和配角
3. [endif]惰性思维和延迟满足的矛盾
4. [endif]联想的神奇力量
5. [endif]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6. [endif]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7. [endif]字母“B”与数字“13”
8. [endif]我们究竟是如何做出判断的
9. [endif]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1. [endif]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2. [endif]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3. [endif]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4. [endif]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5. [endif]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
6. [endif]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7. [endif]因果关系比统计学信息更具说服力
8. [endif]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9. [endif]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
1. [endif]“知道”的错觉
2. [endif]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3. [endif]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孰优孰劣
4. [endif]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5. [endif]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6. [endif]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1. [endif]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2. [endif]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
3. [endif]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4. [endif]公平性——经济交易的参照点
5. [endif]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
6. [endif]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7. [endif]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
8. [endif]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9. [endif]评估效果的逆转
10. [endif]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1. [endif]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
2. [endif]人生如戏
3. [endif]你有多幸福
4. [endif]思考生活
每个人每天都需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决策,在决策过程中,支持我们做出决策的思维方式可以被分为系统1和系统2。前者是直觉性的、感性的、迅速的、毫不费力的,后者是逻辑性的、理性的、缓慢的、耗费精力的。
在我的理解中,系统1应该与潜意识和右脑有关,系统2应该与明意识与左脑有关。由于节约能量,也可以说是懒惰,是生物的天性,所以我们自动地会先使用系统1进行思维和决策,只有当系统1无法解决问题时,系统2才会启动。
当我们使用系统2进行思维时,我们会出现瞳孔放大、血压升高和肌肉紧张的生理现象。同时系统2需要集中注意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时进行几件需要用到系统2的活动很困难,而同时进行几件只需要用到系统1的活动却相对容易。不过左手画圆右手画框似乎是个例外。
之所以阅读消遣小说时可以一口气读上好几个小时,而读学术论文时却容易打瞌睡,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前者只需要系统1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完成,而后者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调用系统2并投入大量能量才能进行。
当执行任务越来越熟练时,需要的努力就会降低,原先需要系统2才能完成的工作,也可以由系统1完成。从这个角度讲,大部分工作到了最后都是个熟练工种。这意味着格兰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多多少少有些道理。如果每天钻研一个领域10小时,一周花费6.6天,一年花费50周,约需3年时间。
系统1是擅于联想的,我们甚至无法阻止这一点。这种联想有时是荒谬的,但是系统1却很容易相信,因为系统1并不会验证答案,这个任务需要系统2来完成。如果懒惰的系统2没有履行好它的验证职责,那么我们很容易轻率而武断地得出结论。实验发现,可以通过皱眉头等行为主动地唤起系统2。
系统2在认知放松的情况下往往会偷懒,而在认知紧张的情况下会被唤起。系统1擅长联想,而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产生联想的情况下,所以如果需要追求创新,往往适合在认知放松的环境中进行。
有时候我们在梦中无论遇到多么荒诞不经的场景都不会感到惊讶,我想或许在梦中系统2是处于抑制状态,而系统1会自动的、不受自我控制地对遇到的事情做出解释,而且从不会主动意识到这种直觉性的解释有何歧义。
由于系统2是耗费精力的,所以当人筋疲力尽时几乎难以调动系统2。在审讯中有一种疲劳审讯法,即不让被审讯者睡觉。说谎必然需要系统2的参与,那么当人极度疲惫时,将很难再调用系统2来说谎。
既然系统1是直觉性的,那么它必然是一个以貌取人的家伙。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第一眼时,往往系统1就已经做出了预判,尽管我们自己可能都未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常常讲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多多少少与之有关。
由于系统1并不善于质疑,所以它常常是好欺骗的。当我们说一个人具备批判性精神或者不盲从时,这暗示着这个人常常主动地唤醒自己的系统2进行决策和判断。系统1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往往是尽量相信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真实性,这会带来锚定效应。
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在一组人中,先问一个人甘地是否死于35岁,再问对方猜测甘地死于多少岁。在另一组人中,先问一个人甘地是否死于95岁,再问对方猜测甘地死于多少岁。常常会发现后一组猜测的平均年龄高于前一组,这里的35或95可以被替换为任意数字,但这些数字都会对猜测产生影响。这就是锚定。
我突然想到,问一个人“你是否喜欢我”,要比问一个人“你是否讨厌我”要高明。虽然这种锚定效应产生的作用可能相当微弱。同样的,购物时,商家往往会在售价旁标注一个被划去的原价,尽管你的理智告诉你这个原价并无参考性,但是不受你控制的系统1还是会下意识地相信原价,从而提高你的心理价位。
人们往往不愿意从普遍现象中推出特殊性,这与他们愿意从特殊现象中归纳出普遍性如出一辙。这两点很容易被注意到,前者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不愿意系安全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特殊,也就是侥幸。后者解释了为什么一旦发生一次飞机失事,人们就一段时间不愿意乘坐飞机,即使飞机的致死率比汽车要低。
当然,作者还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其他有意思的观点以及实验。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些我并不认同,并存在一些反驳的理由,这里不再赘述。总的来看,这本科普性质的书糅合了心理学在决策方面的一些结论和观点,算有些意思。
2018年08月2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