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逻辑

作者: 刘敏捷 | 来源:发表于2017-03-12 11:59 被阅读67次

1958年之前,农民要入的是基于土改而成的劳动者私产的合作社,在理论上还可以退社。农户自留地的面积蛮大的,尚没有搞政社合一,没有城乡户籍控制,也没有从这个产业到那个产业,这不准那不准的那一套。

换句话说,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体制应该是在1958年到1978年期间形成的。

这就是说有的情况下改一改法律或规章,不能做到有法必依,现在不少经济管制,或曰法规或曰政策根本就很难执行,弄来弄去大家非得不守法,才容易过日子。

1956年支持包产到户的那位永嘉县委书记李云河,倒是给农民提供了政策承认,但他本人却因此犯了错误,被开除了党籍和公职,回乡,当农民一直当到1979年。

当年万里副总理讲的事后承认主义,先各地试验,地方承认,逐步被吸收作为中央政策最后立法承认。

现在人们一般承认20世纪80年代那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历史地位。回头看那些政策文件,其实并不是用来教育农民的。一号文件主要是教育干部的,说服国家机器的方方面面,用党中央的权威肯定改革的路数,启动合法承认改革的程序。

制度变迁之所以发生,除了原体制的运行成本足够高,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改革老体制的成本要足够低。降低这方面的成本最重要的,就是降低信息成本。

一个力量早就存在,凡遇到困难、有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总有人想办法突破,讲到底每个普通人、普通家庭、企业、基层和地方,总有改善生活、发展经济的愿望,因此总有人出头来面对困难,抓住新机会。这个力量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家庭承包制由落后边远地区扩展到发达地区农村,进而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农村生产队,土地承包的期限由一年、三年、十五年、三十年扩展到长期不变;合约的责任从联系量产开始,逐步演变为联系土地资产。农民家庭承包责任制不断得到更高规格的合法承认,从基层的秘密存在到,地方政府的承认,到中共中央政策文件的肯定,最后2002年,中国人大通过了农地承包法,按照这部法律,全部农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都长期承包给了农户,集体仍是农地在法律上的所有者。

中国的实践提醒人们恰恰是承包合约才界定出,清楚的农民对土地的权利,因为在订立承包合约之前,作为集体成员的农户,究竟对集体土地拥有何种权利通常是模糊不清的。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可以得出一个新的结论:合约缔结与产权界定根本就是不能分开的同一回事。

合约可以经由再合约得到调整,而经由合约不断界定的产权,也就可以不断进一步明确其经济含义,并逐步提升产权的强度。

邓小平不为任何批评所动,他始终坚持一点,无论如何也要容许中国人在实际约束条件下从事制度和组织选择的探索和试验。任何产权、组织或合约形式,只要被证明可以促进生产和人民该生活的改善,邓小平就乐意运用自己的政治威望,动员国家机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标题下为之提供合法承认。

广义的交易费用决定着制度的存在及其变迁。

单一的公有制容纳不了日益增长的就业要求,特别是不能吸了包产到户改革后释放出来的巨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于是,出现了野草般顽强成长的个体户。

当时传统思维,私人拥有生产资料自由雇用,特别是雇佣工人超过七人以上的企业,就是资本主义剥削,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这条马克思和前苏联模式划下的铁的界限,中国自1956年完成工商业主会主义改造后,就再也没有逾越过。

1981年9月,年氏父子三人从雇四个帮手开始,两年内发展成一个年营业额720万元、雇工140人的私人企业。

杜润生组织了关于傻子瓜子来龙去脉的调查,并把有关材料报到了邓小平的案头,记得当时传回来的邓小平指示,斩钉截铁的就是不要动他四个大字。

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是交易费用为零。

真实世界里的交易费用绝不为零,一般如商品和服务的买家与卖家,特殊如,资本家与工人,他们之间在市场上的互相发现,订约和履约,都要付出昂贵的费用。交易费用不为零,既不存在自动的等价交换也不存在,不需要经营监督和管理的经济组织。从这点看,发现市场协调供应组织生产等项职能,绝不是多余的。资本家获得的报酬部分是投资于企业的财务资本的利息,部分是作为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服务回报。

在真实世界里,人们节约交易费用的行为与增加交易费用的行为,皆以有利可图,经常混杂在一起。究竟哪一种行为主导了经济取决于现实的约束条件。

几十年的实践结果表明,中央计划体制不但运行成本奇高,也并没有完全消灭剥削,作为等级制替代产权与市场合约制度的产物,官僚特权替代了资本家的剥削;在大锅饭的体制下,多劳不能多得的人,天天受到不多老却多得行为的剥削。

邓小平把企业家请回了中国。他执掌中国不久,就高度肯定了历史上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荣毅仁,并大胆决策,划出一笔国有资本交给荣先生全权打理。

波兰因为开放食品价格影响工人生活,导致大罢工,波兰共产党的下台。

1988年7月,国务院宣布开放名烟名酒的价格。8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方案。会议公报发表的当天,全国各地就出现居民抢购食品和生活用品,又拥到银行挤提存款的风潮。十天以后,国务院宣布加强物价管理,第一波价格闯关搁浅。

在邓小平的推动下,中国于1992年再度勇闯价格关。新开封的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达,648种农产品价格五十种,其中包括全国844个县(市)的范围内,开放了长达几十年的国家统购粮食价格,并开放了除盐和药品以外,全部轻工业产品的价格。

年轻的斯科早在1937年就发现价格机制并不免费,因为完成市场交易的成本常常,极其昂贵,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内部似乎不用价格机制、靠企业家的权威和计划来协调的公司就应运而生了。

计划组织与价格机制可以在一个经济体里共存并用,并以实际的运行成本为依凭来划清彼此之间的界限。

偶得:市场是可以被操纵的,看股市就知道。不同的玩家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一样的,利用这种影响力去获利会提高市场的交易费用。

出口生意利用的是现成的全球商业网络,或者说是包括软件在内的商业文明,常常样品寄过去报价合理就可以签约生产,发货。就是说做生意的麻烦少一些,交易的费用低一点。

远大集团的张总讲,他们六个业务员做国际订单,120个业务员做国内订单,两边做的单子总量是一样的。

不少农村地区的农民进城打工,但挣到了钱还是回去盖房,盖出来的房常年空着,形成无数空心村,那里完全是另一套,准则,福利分配在用无代价,出让无收益,结果就是大量农村建设用地占时不用。

1959年到1961年间,中国发生饥荒,使较大规模的人口非正常死亡。其中最主要报告到北京的是河南信阳事件,这个地区当时人口850万,据时任行署专员的回忆录,非正常死亡人口都在百万以上。周恩来,受中央委托紧急起草了《指示信“十二条”》其中有一条明确提出,要允许农民保留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

1962年,广州省保安县,也就是现在的深圳传言说香港要开放关口。曾经有10万人意图偷渡逃港,当时约6万人逃了过去,其中大部分被,港英当局遣返回来,当地政府做了安顿和疏散。

1977年宝安又一次发生了,大逃港事件。当时广东的主政者习仲勋去调查,知道很多逃港农民,跑过去两年就寄钱回来盖房子。对面村民人均收入比这边高出100倍!广东第一线提出这个构想:能不能把门打开,划出一块地方,让香港企业开到境内来,这边的农民不逃岗也可以打工。汇报到北京,邓小平赞成,至于用什么名字,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因为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

农村改革和特区开放两端发力,把整个神州大地卷进了改革开放的大潮。

劳动力便宜是要素有竞争力等要素不会自动变成产品。把要素变成产品,要经过组织和制度,过去,中国由于体制不对,要素固然便宜,但组织和制度成本极其高昂,结果就是产品并没有多少国际竞争力。

当然中国改革开放有渐进的特点,就是哪个领域里的问题严重或者比较容易启动改革就先动一动,过不下去了就先改一改。这带来一个结果就是权利界定不是全面,并进而是不整齐的不均衡的,远远没有达到普遍的权利厘定和保障。

现在大量的实际问题,包含环境污染,农地征用,矿产开采权,旧城改造,山林经营权确定,以及行政垄断行业进一步市场开放,政府本身的体制改革的难题,讲到底难都能在权利怎样进一步清楚界定。

产权界定是稀有资源的排他性制度安排,没有拥有合法强制力的国家的介入,不可能话清楚,更不可能得到有效执行。但社会怎样约束监督合法强制力不被滥用私用,从而使产权界定过程变歪?

现在的麻烦事,中国早已远离了饥荒,遭遇的国际竞争的压力也比过去为小,因为中国的经济表现至今在国际上相当抢眼,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改革的动力何在,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凡是含糊不清,未得到清楚界定的权利,总有人千方百计地下手攫取,传统公有制一天不改花样百出的资产攫取就一天不会停止,要终止攫取,只有根本改革那种名不副实的传统公有制。因此我认为教廷改革不论主观动机如何?实际效果只能是延长国资被攫取的时间,增加国资被攫取的机会和数量,正确的选择是坚持改制的方向,同时增加改制的透明度,提升改制的程序合理性尽最大可能减少改制中的攫取损失。

科斯:公司是市场海洋里的岛屿。

马克思论述过,大公司内部有计划,而整个社会无计划,正是这个矛盾将把资本主义推向灭亡,那时的看法师生成立越来越社会化,所以公司就会越来越大,直到覆盖整个经济,把大公司的内部计划变为全社会的计划。这样看,计划经济的理论,其实最早就是一个关于公司的理论,列宁讲得更清楚,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就是把全体社会成员都变成国家公司的雇员,整个经济就是一个超级的国家公司。

科斯回顾他的公司理论时,明确讲他自己曾经受到列宁上述思想的影响。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里,既然可以用价格机制配置一切资源,为什么还存在内部似乎不靠价格机制运行的企业呢?科斯的答案是市场的价格机制有成本。在生产成本以外,为了完成产品的交换而发生的交易费用。随着市场的扩大,交易费用要耗费很多资源。在一些场合下,把运用价格机制的市场协调办法换成在内部不要讲价格,靠命令指挥的企业协调办法,可以显著节约交易费用。

当公司把原本通过市场交易的活动集中到企业内部之后,公司组织的成本,包括决策监督管理的成本,就上升了。

真实的市场经济好比大海,公司就是海洋中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岛屿,在科斯看来,在交易费用与组织成本并存的真实世界里,海洋不可能覆盖一切,岛屿更不可能覆盖全部海洋。

原来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其实是一套权利界定,即人们可以怎样行为,不可以怎样行为的一套制度规范。

中国路径:底层创新,合法承认

如果预期不稳定,人们就不会有长期行为。中国的办法是对底层改革先拒不承认,然后不断重申政策不变,长期不变,最后时机成熟,推进立法,把改革重新界定的权利,真正在法律层面定下了。

就今天看,农村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属于集体的似乎与几十年前一模一样。只是所有权的内涵改变了,无非通过承包合约,把农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直至承包期内的转让权,一向一向都界定给了农户,农地的集体所有权还在,不过在这个所有权的箱子里,还剩下一项内容,就是定期把农地发包给农户,除此以外别无所为,集体也因此成为一个消极的所有者。

产权不是拿来说的,而是要拿来用的。

包产到户后,民间自发生成,了很多新的,企业组织形式,邓小平一直说看一看不要动,这么一个政策取向,大概维持了两三年。1986年中央5号文件开始宣布,可以把私人企业放到社会主义框架里来处理,中国的工商登记开始有了私人企业这一类别。开始很多人不敢公开去登记,只有温州是个例外,温州当天就有百十家民营企业去登记。

超级国家公司不纯粹是一个企业,他同时还是一个权力系统,不仅仅是产权关系那样简单,权力的含义是合法强制力,不受竞争的市场的约束,所以权力的重新界定,比产权的重新界定要困难得多。

分配不公就是凭借合法强制力赚钱。

改革最大的挑战是政企合一的超级国家公司,在放权以后,产权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去约束,但放出来的行政权力,却要靠法制才能加以有效约束。这是更困难的改革。评:现在还可以通过科技的力量。科技的阳光照耀下,阴暗面越来越多的曝光。

农地农用的体制基本顺了,就是承包到户,长期不变落实转让权,可以基本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但是农地一旦转为非农业用途还是,那个国家征地制度普照天下,为什么农民的土地一旦转为非农业用途,就一定要国家强制征购,然后要由政府把土地批租给市场呢?这是最明显的行政权力进入市场的例证。

农村改革的主体是农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最根本的是解放了生产者。

统购统销制把补贴的福利放在售卖中,实现固然以廉价食品维持的低工资,以廉价原料保证的高额上交利润,但他也歪曲了工业化过程所耗用的各种来自农业生产要素的真实价格,从而消弱了企业对要素价格变动的适应能力。

1952年到1981年我国经济综合要素投入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3%,但附加价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6%,导致综合要素生产率每年平均递减0.3%。

农户在温饱满足之后,一旦退回到自己新经济中,以避免市场风险时,传统农村文化习俗就很容易,地吞食它有限的积累能力,1985年,湖北荆州地区每个农户用于请客送礼与人情往来的金额平均达200元,安徽凤阳县农民办红白二事的花费差不多,比五年前增长了5到10倍。

包产到户提高的生产率,因缺乏全面的深层构造改革,正在遭到交易费用急剧上升的抵消。交易费用的膨胀大大减少了农产品的大规模等价交易的可能。

时间有价值信息要有代价,这就是交易成本概念的由来,市场的空间范围约的经济过程越复杂,交易费用就越高,古典市场,也随之形成一种代价高昂的构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评:建立信任关系和情感联系,降低交易费用。

从组织创新到制度创新,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多样化和规范化的关系。

中国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的落伍于拒绝借鉴和学习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善于独立地借鉴一切有用的国际经验显得格外重要。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也没有可能避免在孤寂中完成自身的创新。

如果产权纯粹是一种私人之间的合约,并且可以由四人信守来得到履行,那么国家就并不构成产权安排的一个条件。因此单产权经济学家阐述产权的排他性收益权利时,通常都要强调产权是被强制实施的,因此产权的强度不能不涉及国家所提供的保护的有效性。

国家当然不可能免费保护产权,它为保护产权所能花费的资源归根到底来自产权的负赋。换言之,所有权从一开始就不那么完整独立,而注定要遭到国家的纠缠。

德姆塞茨提出所有权残缺。

所有权悖论的逻辑。一方面,所有权不能完全离开国家而得以有效执行;另一方面,国家的引入又非常容易引致所有权的残缺。

国家控制的集体经济

国家通过指令性生产计划产品统购统销,严禁长途贩运和限制自由商业贸易,关闭农村要素市场以及隔绝城乡人口流动,事实上早已使自己成为集体所有制配置七经济要素的第一位决策者,支配者和受益者。集体在合法的范围内,仅仅是国家意志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它至多只是占有着经济资源,而且常常无力抑制国家对这种集体占有权的侵入。

凭什么可以挣得收入呢?许多人会回答凭努力。是的,努力是挣得收入的要素,但是他说一点本钱也没有,无论多么努力,都在空中曼舞,永远落不到地上变成收入。

就是说本钱是努力的载体,努力需要将本钱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费雪:资本就是产生未来收入流的财富。

相关文章

  • 改革的逻辑

    一:供给侧改革,说白了就是推出新产品,吸引顾客多花钱。举例,北京菜场冬季蔬菜供给都是老三样,白菜,萝卜,土豆。如果...

  • 改革的逻辑

    1958年之前,农民要入的是基于土改而成的劳动者私产的合作社,在理论上还可以退社。农户自留地的面积蛮大的,尚没有搞...

  • 《改革的逻辑》

    《改革的逻辑》 不少人看中国改革,就像雾里看花一样,有很多困惑。比如说,改革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井喷式的增长,这背后的...

  • 改革的逻辑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说过,只要能让钱生钱的就是资产。 市场交易可以确定资产的价格,而市场交易的前提就是产权,产...

  • 2017-10-2课程改革重在课堂改革    课堂改革敢于课

    课程改革重在课堂改革 课堂改革敢于课程实践 -----读《课程的逻辑》目录、引言 狭义上逻辑既指...

  • 2018-05-10

    《课程的逻辑》第三章 课程的改革:挑战与反思 一、危机引发改革 改革产生困惑 “应试教育”使得我们课堂...

  • 知识说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钟教授在《课程的逻辑》一书中提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

  •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十八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贯彻着这样一个清晰地逻辑,那就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十八)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贯彻着这样一个清晰的逻辑,那就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

  • 《创新教学,决战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与展望》笔记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贯彻着这样一个清晰的逻辑,那就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改革的逻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pt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