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圓滿。
在一元复始
大地回春的夜晚
天上明月高悬
地上彩灯万盏
人们纵情放歌,通宵达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一个热闹不眠的日子
人们借着万家灯火
趁着兴头欢聚
逛灯会、赏花灯、猜灯谜
结交情意,彼此祝福
元宵节也是一个团圆美满的日子
人们借着新年的第一轮满月
点起灯火、包汤圆、吃元宵
阖家团聚,其乐融融
在新年的第一个月圆时刻
愿你灯月相伴,中宵圆满
有人说,传统春节是以除夕夜的鞭炮开始,以上元夜的花灯收尾的。没错,这个距离春节最近的节日,更像是一年中最后的狂欢,是一切陈旧的彻底结束,和一切新生的开始。于是,人们燃灯放焰、耍龙舞狮、喜猜灯谜、巧对灯联,共吃元宵。在最后的狂欢中祈愿:人事圆满,世间太平。
元宵在我国由来已久,元宵节食元宵取月圆人团圆之意。据记载,唐宋时的“油锤”是最初的元宵。宋代《岁时杂纪 》中说: “上元节食焦锤最盛且久”。这里的“焦锤”就是“油锤”。元代陶宗仪辑《说郛》诸食谱中也有“上元油锤”的记载。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流行元宵节吃“浮元子”,后称为“元宵”。
北宋以前的元宵都是实心的,没有馅,下在烧开的水中,再配以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食物调味。南宋时,才出现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这大概是最早的有馅元宵了。清代康熙时的 “八宝元宵”是闻名朝野的美味。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对此有诗云: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
今天的元宵可汤煮、可油炸、可蒸食,味道可甜可咸,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北方的元宵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食、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上元时节月正圆, 元宵状如满月, 吃一碗元宵,愿你新年步步高,消除人生烦与恼。
民间谚语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人们兴致勃勃,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爱之不尽。唐玄宗时期,每逢正月十五都要在长安城燃灯五万盏,花灯种类繁多。此外,玄宗还命人做二十多间高五十多米的巨型灯楼。中宵之夜,照得长安城金光璀璨,灯火通明,极为壮观。唐代实行宵禁,唯独在元宵节时开禁三天,俗称“放夜”。此时的人们在朱雀大街张灯放焰,杂耍表演,好不热闹。
大放花灯的习俗沿至宋朝,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这时的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百里灯火长明不绝。
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了使京城繁华热闹,规定正月初八就要上灯,连张十夜。当时的金陵城,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彩灯。彩灯上描绘了各种花鸟人物,栩栩如生。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可以算是当时最长的灯节了。
花灯种类最多要数清代,其中有古朴典雅的宫灯,五彩缤纷的龙灯,还有结构精巧,借风旋转的走马灯。宫灯的造型尤为丰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圆珠、葫芦、套环等,形色俱佳。
灯火象征希望,中国历朝历代直至今日的观灯盛事,表达了人们对圆满生活的期盼,对人间太平的美好祝愿。正月十五,鳌山灯杆,火树银花,愿一夜的灿烂灯火许你圆满的明天。
唐代崔液在《上元夜》诗中说:“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正月十五,头顶圆圆的明月,不如合家一堂,都出门赏月,以敬新年里的第一次月圆,祈求人事安康,世事圆满。
写尽人间烟火的词人秦观说:今岁元宵明月好。想见家山,车马应填道。路远梦魂飞不到。清光千里空相照。虽说元宵明月好,但圆满有时候未必会在我们期待的时候发生和到来。但每一个月圆时刻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就是在聚散圆缺中平衡和拥有着这一生的。时值美景良辰,无论你身在何地,都要祝你人圆,事圆,团团圆圆;人缘,福缘,缘缘不断;情愿,心愿,愿愿随心。
「爱使达」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佳节需尽欢,您可别抽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