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跟华杉学品牌营销》,进入新的模块“重新认识消费者”。
消费者的四种角色:受众、购买者、体验者和传播者。
1、受众角色:怎么让消费者注意你,记住你?
受众,就是接受我们的信息传播的大众。
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茫然,一是遗忘。
茫然,就是受众并没有注意到你,他没这个义务。品牌要用信息刺激受众,唤醒他。
受众只会被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刺激到,所以品牌的刺激反射要和消费价值有直接关联。
不要纯粹为了点击量,设置信息刺激,品牌的目的还是销售,而对受众的信号刺激本身是为顾客提供信息服务,是帮助他节省时间,而不是浪费他的时间,谋杀他的时间。
广告是给顾客的信息服务。叫卖式广告,对不需要它的人是骚扰;对需要他的人是高价值的信息;暂时不需要的人,当他有了需求的时候也能想起品牌。
遗忘,就是你这次唤醒了受众,转眼之间他又把你忘了,需要重复地刺激。
品牌与客户沟通,永远是零基础沟通,永远都假设客户对品牌一无所知。对抗遗忘,知名度第一,品牌永远缺少的都是知名度。
品牌三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其中,美誉度,是你做了什么,就有什么声誉,来自产品和服务;忠诚度,品牌有全部义务去忠实于消费者,消费者是没有任何义务要忠诚于品牌的。而知名度,不是品牌的入场标准,是品牌的终极优势。知名度就是最大的一个流量池。越是持续地投资于知名度的这个品牌,越是能事半功倍。
对抗遗忘,唯一的方法,就是重复,反复地刺激。宣传的力量来源于重复,这是一切品牌宣传,也是一切政治宣传家的常识和金科玉律。知名度背后带来的是一种熟悉感,对你越熟悉,他就越产生信赖。
2、购买者角色:怎么让消费者快速选择你?
购买者就是:在购买场景中的信息搜寻者。
我们就要基于场景来设计他的购买行为的一个又一个的动作,让消费者发现你、走向你、选择你。
场景,即现场。
华与华提倡的丰田生产方式三现主义:
第一现,现场,到现场去;
第二现,现物,也就是现场有什么东西,每样东西你都要看到,以及有哪些东西可以利用;
第三是现实,现实是在时间轴上看到发生的事情和行为,然后根据现场、现物、现实来进行你的创意设计。
购买者的特征是置身于购买场景中的信息搜索者。
购买者在场景中发现商品,寻找购买理由,找到了,就买了。
而购买场景里面充斥着各种信息,所有这些信息都是品牌的信息竞争者。品牌要做的是建立压倒性的信息优势,把信息抢先传递给购买者,让他发现,让他发现我们的商品,在商品上迅速地找到购买理由,然后买走。
品牌信息就是商品,商品就是信息,包装就是媒体,货架就是广告位,商品首先要能让购买者在纷繁复杂的环境当中发现我。
在针对购买者的营销传播设计上,华与华有个方法论,叫“三个购买”:购买理由、购买指令、购买指南。
对于快消品来说,购买理由、购买指令、购买指南都要在包装文案上面实现,要把包装文案做成导购的指南,让顾客能够通过包装快速沟通,坐着滑滑梯,滑到收银机,一气呵成交。
沟通是通过你整个包装文案的阅读过程所实现的,购物者对包装文案、对菜单的阅读是严肃的、理性的,包装上的所有文案都要指向你的产品价值,你要确信你写的这句话是不是值得购物者为它掏钱。不是包装为产品服务,而是产品在为包装服务。
3、体验者+传播者:怎么让消费者喜欢你,推荐你?
体验者实际上就是使用者。设计一个产品,往往是两个设计,一个是购买理由设计,一个是用户体验设计。
用户体验的设计主要从三个阶段来入手:来之前,来之中,走之后。
1、来之前:让他带着期待来
2、来之中:让他有惊喜:价值确认,体验惊喜。
3、走之后:让他带走信物,乐于谈论:值得回忆,乐于谈论,带走信物。
4、叨叨
1、
消费者的四个角色对应渠道漏斗公式:
受众=流量
体验者=流量*转化率
购买者=流量*转化率*客单价
传播者=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2、
写方案其实挺喜欢写品牌三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
但心里也很清楚这不太可能,我自己都不会说一定对哪个品牌忠诚,其他人肯定也一样。朝三暮四是人的本能,万年如一是过尽千帆之后的选择。
3、
购物者没有买一个东西不是因为这个东西不好,是因为他没有找到理由。
如果不是有那么多的广告,我可能都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些东西,日常的一点点不方便是很容易克服的。但有了广告,我知道我的问题有另外一种解决方案,我就产生了需求,心理念上了,也就会关注品牌,关注产品,大概率结果就是购买。这大概是身处消费社会的通病。
反过来说,品牌可以使用这一套来创造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