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得罪谁,也不能得罪村里的媒婆

得罪谁,也不能得罪村里的媒婆

作者: 阿秋的冬天 | 来源:发表于2017-06-18 21:22 被阅读0次

    在以“自由平等”作为文化根基的现代社会,“自由恋爱”凭借其绝对的政治正确性,在适婚男女青年群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幸于茫茫人海中,与自己的未来伴侣来一次罗曼蒂克式的偶遇。医生、会计一类的职业群体无暇,喜欢宅在家里的“窝居者”无机会,婚恋市场上的穿针引线者自然出现。

    按地域划分,穿针引线者被冠以不同的称谓。城市里称其为“红娘”,红娘之名并非专属某个固定人群。刻意为之也好,无心之举也罢,只要你成功撮合一对,把那千里姻缘一线牵,你就是当之无愧的红娘。不限年龄,不限性别,不限职业与经验多寡。城市里的红娘多是非盈利的公益性质,他们出于某种不可抑制的人伦道义感,为身边的单身晚辈或朋友牵线搭桥。他们并非长期专职于此,也不靠此营生。不过,也有些红娘因为识人有术、撮合有方,在熟人圈中声名鹊起,把牵线搭桥当成了一项长久的业余爱好。但若想请一些“知名”红娘们重出江湖,绝不是一两顿饭就可解决,非得你三顾茅庐、以示诚意不可,毕竟他们并不靠此吃饭。

    而在乡下,我们亲切地称婚姻介绍人为“媒婆”。“媒婆”本是个极贴地气的中性词,但不知何时起惨遭污名化。在这过程中,大众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打开电视,古装剧里的媒婆和传统反派一样,有着脸谱化的形象。老年村妇,臃肿身材,满面惨白的脂粉,嘴边一颗硕大无比的黑痣。一出场,不必她们言语,看那装扮和身姿,我们便已猜出她们的剧中身份。她们从来都是剧里的无名配角,永远出现在纨绔子弟强抢良家妇女那一集。她们受劣迹斑斑的反派一家之托,到贤淑可人的女主家中,对其威逼利诱,迫使其出嫁。诡计得逞后,则喜气洋洋地手握长烟斗,一扭一扭地走在大红花轿旁,随着迎亲的队伍,把美娇娘送至反派家。然后,她们便从剧中彻底消失。

    这样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以至于每每遇到村里的媒婆,我总忍不住在她脸上四处寻觅,企图找到那颗标志性黑痣,但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当然,荧屏上的媒婆形象也并非全然脱离乡村现实,至少在性别一项上基本吻合。农村中的专业媒婆基本是女性,据说也有男人掺杂进了这支娘子军,但我见少识浅、尚未有机会一睹其风采,暂且用女性称谓来指代。她们在年龄上虽算不得七老八十,也不会太过年轻。一般都是有了孙辈、得了空闲,在村里村外攒足人脉,又伶牙俐齿的妇人。之所以称她们为“妇人”而非“老妇人”,单纯是考虑到农村早婚早育的现实情况。女人往往不出五十岁,便可光荣地升级为奶奶辈,三十余岁的奶奶也不在少数。

    不同于城市里的业余红娘,乡下的媒婆都是盈利性质,每做成一对,都有着丰厚的物质回报。她们是精明的生意人,靠撮合姻缘赚取利润,从男方给女方的礼钱中抽取提成。即使有媒婆只是凭着一副古道热肠,帮亲戚家的晚辈说成了亲事,对方出于礼节,也一定会拿着猪肉、面条和一些现金登门拜谢。这些年,农村里的彩礼钱一路飙升,水涨船高地带动了媒婆产业的发展。凡是对自己的声望能力有点自信,又想要多些独立收入的女人,都纷纷加入了媒婆队伍,潜伏在乡村的各个角落。需补充的是,并非所有媒婆从业者都是为了钱而进入这个行当,有些人看中的是媒婆身份所带来的自我价值感,比如我那常年奋斗在说媒第一线的姑奶奶。

    媒婆的说媒生意每年也有淡旺季之分。年末是毋庸置疑的旺季,外出打工的男男女女回到乡下,开始季节性觅偶。过完年后,众人重新外出谋生,村子里人去楼空,又是一副凋敝的景象,媒婆的生意自然也冷落了起来。旺季里,媒婆无疑是村里最忙碌的一群人。她们电话接打不停,时刻探听最新的情报。谁家姑娘待嫁,谁家儿子待娶,消息灵通的媒婆总能在第一时间获知,并与其他媒婆交换信息。除此之外,她们还要四处奔波,亲自领着稚气未脱的男孩去到各个姑娘家,帮着做介绍、打圆场、谈礼钱。农村人虽不读孔孟诗书,却也极为讲究礼节,在一些形式上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男孩子相亲,如果没有媒婆带领,冒冒然地出现在女孩家中,亲事十有八九谈不成。因为在女方及其家人眼中,这个男孩不懂礼节没有教养。媒婆便是这个“礼”,为男女青年的相见提供了正当性。

    然而三四十年前,媒婆的角色功能还没有这般复杂,工作量也没有如此大。那时,结婚对象的选择权不在两个年轻人手中。媒婆撺掇说言,父母拍板决定,终身大事便可解决。媒婆只需与双方父母打交道,不需舟车劳顿,像逛庙会似的,带着男青年往一个个姑娘家跑。现如今,年轻人翻身解放把歌唱,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父母之命”难敌“个人之意”。男女相亲也开始时兴见面聊天看眼缘,媒婆的工作负担随之加重。

    虽说“父母之命”已经失去真实效力,这“媒妁之言”仍然与年轻人的婚事休戚相关,实际威力不可小觑。表姐曾教育我:“得罪谁,都不能得罪村里的媒婆。”她是吃过媒婆大亏的人。许多年前,她还是一位闺中待嫁的未婚女青年,按着农村里的相亲礼节,每日在家中静候适龄男青年上门见面。后来,不知为何,她发现来家中相亲的小伙变得稀稀落落,守在门口一整日,望眼欲穿,也盼不来几个帅气迷人的身影。直到有一天,在村里遇到熟人,问她怎么结婚也不通知一声时,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舆论界早已有了她名花有主的传闻。而这个传闻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前几日曾得罪的一位媒婆。媒婆仗着自己在婚介领域的权威性,四下散布表姐已婚的谣言。

    听完表姐的忠告,我心里一惊,暗自责怪她没有早些将此等重要的人生经验传授于我。回想自己与媒婆的几次正面交锋,估计早已把“媒婆缘”给耗尽了。一次,在村里的路上遇到媒婆,她好心地关切我:“阿妹,要相亲吗?”我却不喜她凭白无故探人隐私,干脆利落地回了句:“结完婚啦!”现在想起,那时真是年轻气盛、不明事理,辜负了媒婆的一片苦心不说,还给自己留下舆论隐患。

    虽说如此,那些单身女青年春节下乡时,仍然要做好“防火、防盗、防媒婆”的准备工作。走在村里,兴许在不知不觉中,你的身后便会多出一辆神秘的黑色轿车。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紧紧跟随着你的步伐,甚至还公然开到你的身边来。你的余光瞥见车里人摇下车窗,将目光聚集在你身上。他们对你指指点点,还不时与车内其他人交谈,似乎在就某个重大问题进行商议。车里的一个陌生女人不停向你招手,用迷惑人的语调呼唤你:“阿妹,你过来一下。”你被眼前的突发状况吓得六神无主,不论那女人想说什么,也不论她语气如何温和,你都疑心那是团藏着绣花针的棉花。你迈开步子,准备找准时机撒腿就跑。这时,那女人竟下车追了上来,拉着你的手,一脸恳切地说:“阿妹,不要怕,我不是坏人。车里有个小伙子,大学毕业,长相帅气,家境富裕,你想看看不?”听完后,你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村里的媒婆,车里正坐着个奔波在相亲路途上的待娶男青年。如果你被说的心动了,那就爽快地报出自家门牌号,让媒婆带着男青年到家里一聚。如果你暂时没有相亲意愿,又不敢直接回绝、将其得罪,那我可以教你一招。你就挤出一脸无奈的愁容,哀叹一句:“可是我还要继续读书。”媒婆一定会识趣地自动离开,亲证有效。

    当然,并不是每个媒婆都会做出拦路劫人的冒然举动,毕竟这有违媒婆界公认的职业操守。区别于正经商人,媒婆和她的顾客间除了有利益关系外,她们还可能是远房亲戚或者村庄邻里,相互间有着血缘或地缘的联系。名声是亲戚邻里打交道的基本前提,对媒婆而言也是相当重要。因此,媒婆若想在业内长久立足、在村里生活安宁,必须要用职业操守换取自己的声名。而媒婆界的职业规范大致可以归纳为两条:可以发展新客户,但不能强行介绍对象;可以适当包装推销,但不能坑蒙拐骗。

    若姑娘们接受了媒婆向其推销的男青年,到货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产品实际情况与前期描述不符,质量缺乏保障,女孩一家定会先把媒婆找来发泄怒气。此后许多年,媒婆都会成为这家人口中屡屡提及的罪人,她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背后的坏名声也会转而影响她的收益,人们不愿意把自己的终身大事托付给一位无良媒婆。然而,媒婆其实也是满腹的委屈。当年,双方明明是在女孩查货验收、确认合格后才进行的交易,最终的决定者也是女孩和她的父母,怎么如今反倒怪在了自己的头上?大多数时候,作为一个中间人,媒婆自己对男孩的实际情况其实也不甚了解,只是听信了发货厂家--男方家的一面之辞,再给它添点油醋,转述给作为消费者的女方家,最终却不幸得了骂名、背了黑锅。这样说来,媒婆看似在农村婚介场上风光无限,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其实也有不小的风险,一不小心便成了亲戚邻里仇视的对象。所以,入行还需谨慎。

    ����z��!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罪谁,也不能得罪村里的媒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sw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