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工心理教材》启示

《社工心理教材》启示

作者: 我心若莲 | 来源:发表于2019-08-01 15:25 被阅读0次

        某人问我,你考社工心理证有什么用?难道你要去做心理咨询师吗?呵呵,借用已故的李子勋老师的话说,“谁知道呢!”

        不管怎么说,枯燥乏味的考试教材仍然给了我许多思考。

    1.书云: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智力)和人格(含气质和性格)。

    我的思考:我们认为的“人的性格”,比如懒惰、懦弱、爱撒谎……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品德问题,而是认知问题、情绪问题、意志问题、能力问题。比如你认为一个孩子在偷懒,实际上可能是他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你认为孩子懦弱,实际上可能是他内心有无法言语的恐惧;你认为孩子爱撒谎,实际上可能是他缺少面对现实的勇气……那么,当我们这样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时候,你再看孩子有没有不一样呢?

    2.书云: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大脑皮层中不同的脑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边缘系统,各有功能。

    我的思考:每个人的脑叶发育程度不同,导致个性、动机,情绪状态、记忆过程都有不同。越是幼小的孩子,其脑叶发育越没有完善,所以要求他理性思考,能控制好情绪,好好说话而不是通过发脾气来表达自己,都是超过他生理机能的无理要求。

    3.书云:弗洛伊德人的意识,三个层次,意识潜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是隐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情感、记忆、欲望等复杂经验,因受意识的控制和压抑,致使个体不能觉知的内容。

    我的思考:我们平常会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或者说,我知道是那样,但是我就是做不到,那么,这部分可能就是潜意识的部分。让潜意识的部分意识化,这就是一个疗愈的过程。所以只要倾听他人的痛苦和烦恼,即便什么也不做,也是在帮助他。

    4.书云:情绪有三个功能,即信号功能、动机功能、适应功能。

    我的思考:既然情绪发乎内心,也就没有对错。借助情绪的信号功能,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识别别人的行为和心理;情绪会影响人的行为活动;情绪能更好的保护我们,让我们适应现实生活。关注情绪变化的意义就在于了解情绪给予我们的信息,从而有效调节性我们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感谢我们有情绪变化。

    5.书云:学龄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具体运算思维、信息加工,他们对于“守恒”、“可逆性”、“分类”、“序列化”、“传递推理”、“空间关系”,以及注意力、记忆力、元认知,都是逐步发展的。学龄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也得益于认知发展和社会经验。

    我的思考:学领取儿童的种种行为“挑战”问题,不过是那个年龄阶段的特征,是符合他的心智发展水平的。如果家长更多地了解这个年龄阶段的特征,也许就能放下自己过高的期待。

    6.书云:青少年的形式运算思维、信息加工能力都大大提高。其情绪特征就是,在谋求独立过程中,情绪情感上要逐渐的脱离父母,追求情绪自主。

    我的思考:青春期孩子的情绪自主就表现为更强的独立性、主动性、对同伴压力的抵抗力、对自己的决定和活动的责任感,这是在以父母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向着以同伴为中心的人际关系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个阶段孩子要完成“自我认同”,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孩子叛逆的种种表现,其实就是孩子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尝试独立的开始,家长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支持孩子的想要独立的需要。

    7.书云: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归因解释这三方面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态度由认知、情感、行为三部分组成,其中情感是核心成分。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和态度不一致时,引起失调状态,这个个体会改变态度,从而缓解这种压力。

    我的思考:想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可以从改变行为开始,也可以从改变认知开始。去行动、去做、去学习,都是有助于态度改变的。

    8.书云:他人在场,对有些人来说是社会助长,对有些人来说是社会抑制;个体参加集体活动,且不单独评估其表现时,有些人表现为社会懈怠,有些人表现为社会补偿。人群个体中有时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我的思考:所谓的“自私自利”,不是个道德与品质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当然,因为心理学也是不研究道德问题的,对人不作道德评价。

    9.书云:人际吸引规则包括熟悉效应、邻近效应、个人特征(能力、外表吸引力、性格特点)、相似规则、互补规则。

    我的思考:想让自己更受欢迎,多跟对方在一起表现表现出更多的能力但偶尔又犯个错,外表吸引人,有对方喜欢的性格特征,与对方有相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或者跟对方角色互补,人格互补。

    10.书云: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应抛弃意识、意向等诸多主观的东西,专注于研究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人的很多行为是后天学习形成的,环境对个人发展有重大影响。所以调整人的社会环境,通过社会观察、模仿和强化等一系列的社会学习,可以对人的不适当行为进行矫正和治疗。

    我的思考:尽管在我看来行为主义缺少对“人”的尊重,但不得不说,行为主义的一些实际训练方法与手段对于认知重建、改善个人行为有较好的效果。实现操作中要注意,及时、正向刺激的原则,并应努力将外在的刺激转化为内在动。

    11.书云:精神分析认为人的童年生活对人格形成有重大影响,所以治疗过程中重视对于童年生活的回溯。案主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失衡造成。精神分析的技术主要是自由联想、解释、释梦、移情、阻抗分析。

    我的思考:孩子小的时候建立孩子的自我意识非常重要。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孩子会在自我与超我之间分裂,更要注意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认知,建立合理的超我,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就形成了诸多未能解决的心理矛盾与冲突,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潜伏并对人的心理意识施加影响,通过心理转化性机制表现出来,那么让这种潜意识进入到意识状态,通过自我认识促进人格发展,就能够起到疗愈的作用。

    12.书云:认知理论认为人的不良行为是有错误的认知,和不理性的思维造成的。

    我的思考:通过找出对方想法和言语背后隐藏的错误认知,以及这些错误认知如何导致其消极情绪和问题行为,从而帮助对方看到到自身的错误想法与潜在认知之间的关系,才能其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但是,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对方的自理自助来实现。另外,对孩子来说,要尽量少贴标签,因为贴标签会妨碍他的自我认知。

    13书云:马斯洛认为驱动人类行为的是人的基本需要,而非动物本能。罗杰是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模式,主张心理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注重真诚一致,无条件正相关怀与同理心。

    我的思考:真诚、尊重、接纳、同理,等等都来自人本主义。阿德勒个体心理学里讲到的平等的横向人际关系,其来源就是人本主义思想。

    14书云: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有自我决定,论自我效能感,积极人格优势。

    我的思考:一个孩子总是有选择的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逃避自己不擅长的事(比如作业),这是一种先天的倾向,因为前者更能让其发掘出自身潜在的优秀品质和潜能;人的能力越强,他就越自信,不存在虚假的自信。要想让孩子更有自信,就要帮助他具备更强的能力;要善于利用孩子的性格优势来帮助其建立自己的长处,也就是说要扬长避短,而不是取长补短。

    15书云: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有保密原则、资源原则、对来访者负责原则、价值中立原则、限定原则。

    我的思考,这些原则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积极关注,体现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助人者自助这是帮助人成长、改变的核心原则。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以自己的价值标准武断评判,以及划清双方之间的界限,这都是一种理解、接纳和尊重以及信任的态度。

    16.书云: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的操作层面的技术主要有,共情、坦诚交流、无条件积极关注。

    我的思考:帮助他人以建立关系为基础。助人者应当看见受助者的美好与阴阴暗,看到受助者善恶背后的挣扎,努力与无力之间的徘徊。助人者就像一面镜子,照见受助者。受肋者通过助人者的反馈来解读自己是怎样的一一个人,两者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受助者如何理解、感受、重新塑造自己。共情,是真正地对对方感兴趣,体会他的感受、想法、需要,接纳他本来的样子,不对他进行评判。

    17.书云:心理咨询的根基是精分、人本、行为、认知四大流派。4个流派的操作技术是有区别的:精分疗法重在挖情节、通意识、修人格;认知疗法重在查误区、调思路、正心态;人本疗法重在找优点、看长处、求突破;行为疗法重在谈养成、定目标、做训练。

    我的思考:心理学不同流派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心理现象的,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治疗方案,就如爬一座山,爬到山顶的道路有很多种,不必纠结于哪一种是最合理的。熟悉各个流派的理念与操作方法,才能在实践中运用自如。

    18.书云:同感是指能够准确体察、把握来访者的内心感受。

    我的思考:同感,就是要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对对方的个人与思想行为作出是非好坏的价值判断,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对方,既不评价,不指责,不干涉,由对方自己来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同感孩子并不等于同意或同情他,也不是把自己以往生活中的情感投射到对方身上,这也是一种界限感。当我们跟孩子表达同感的时候,就要跳出自己的框架,读懂他情绪和言语背后的潜台词,避免说一些似乎在表达理解但其实无关痛痒的话(比如我理解你,你很了不起等等)。

    19.书云:咨询师应具备的洞察力,包括情绪洞察、认知洞察、人格洞察、意识洞察;咨询师应具备的觉察力包括移情觉察、偏见觉察、人格完善觉察、自我防御觉察以及口头语觉察、常用于觉察、体觉觉察、副语言觉察等;咨询师的沟通力是指能够对来访者的主述进行归纳总结、深入探讨的能力。

    我的思考:对他人、对自己时时保持警觉,方能真正认识对方和认识自己,这是一个探索他人和探索自我的过程。对孩子也对自己保持好奇心,用好奇心去探索未知,才能将之转化为已知。沟通时,倾听要用心;适当的沉默可以表达出交流同感与尊重;多鼓励对方说,少表达个人意见;通过“问而不审,质而不压”来推动对方自我审视与自我悦纳。

    20.两个森林向导的故事。

    故事说明,助人者自助,以人为中心的助人法的基本理念。在一个被共情、接纳、真诚、信任的助益性关系中,对方的改变和成长几乎是必然发生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帮助对方的行为,最终目的是要建立起对方自己的能力,生长出他自己的力量,让他学会自我接纳,更加懂得倾听自己。

    21.关于箱庭疗法

    我的思考:孩子玩的时候不介入,不干扰他的创造,只见证他创造的过程,倾听他对故事的理解,帮助他确立自我形象。

    22.关于静观

    我的思考:虽然静观不直接治病,但是它能让我们更好的面对困境,学会接纳,并且与困境和平相处。尽管的精髓就在于不借助外力,既能达到内心平静与内在平衡,同时拥有敏感的觉察力。

    23.书云:叙事疗法认为,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心理疾病应该与人分开,心理治疗关注的应当是问题而不是人,心理治疗是一个重新共同构建的过程。

    我的思考: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把孩子的问题与他这个人分开,可以去看到孩子行为形成的原因,但要跟孩子站在一起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跟问题站在一起来对付孩子。改变孩子行为的过程,其实是跟孩子合作,重新创建一个美好未来的过程。当然这个创建的过程是要把问题外化,就像讲故事一样,讲述的是他人的故事,然后用全新的角度重新去编织这个故事。

    24.书云:接受与承诺疗法法主张拥抱痛苦,接受“幸福不是人生常态”的现实,然后建立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并付诸行动。

    我的思考:接受痛苦状态,“人生有不顺十有八九”,跳离幸福与完美追求的陷阱;跳出认知对我们的束缚;用分身术,活在当下,并与过去和未来和平相处;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并且承诺行动。

    25.书云:沟通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拥有三种自我状态,即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每一种状态都包括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父母自我状态,可以分为控制性父母自我状态和抚育性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分为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处于不同自我状态的人沟通有三种方式:互补沟通、交错沟通、暧昧沟通。如果两个人进行沟通,其中一方可以选择自我状态的某一种来传达想要表达的讯息,另一方择其一回应,这个过程称之为“交流”,此时彼此传递出认可对方的讯息,称之为安抚。

    我的思考:三类5种自我状态都有其适应性和不适应性,不存在好坏,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能够根据当下的场景呈现合适的某个自我状态,并能够根据场景的不同自由的切换自我状态。人生的脚本可以重写,一个人的自我状态可以更新与重塑。当人处在一连串的暧味沟通方式时,就是在玩心理游戏。心理游戏是安抚的替代品,如果这个心理游戏让你感觉不舒服,那你可以有这样的认知:要来的安抚也是有价值的;对方是猜不出我想要的安抚的;对方不是安抚专家;可以自己给他自己安抚;有时候负面安抚也有好处。

    26.书云:人偶心游疗法是通过提供一个空间,让来访者呈现出内心世界,将潜意识想法和感受映射在人偶上,触发大脑皮层记忆区通过主动想象和创造性游戏,获得心灵成长的过程。

    我的思考:每个人都是本性具足的,坦诚自己的痛苦与困惑,停下来看看是什么阻止了自己的幸福,更多时候可以在家庭关系中看看自己的内心世界。

    27.书云:个体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心理并非完全取决于过去、遗传或环境,人具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明确目标的;人具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因此人是积极的而非被动作出反应的。

    我的思考:“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发生的事”。事情已经发生了,原因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发生,如何解决这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聚焦问题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我们看清楚真相和成因,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这种方式花费的时间会非常长。如果聚焦于解决问题,那么可以更多的挖掘出已经存在的资源、力量和优势,比如从消极的行为表现中挖掘出积极的因素,这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焦点解决的技能包括以终为始、例外、刻度尺等提问技术。这些技术都可以用于日常与孩子的对话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工心理教材》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tc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