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碧岩录》中俗语佛源略考

《碧岩录》中俗语佛源略考

作者: 陈家公子crystal | 来源:发表于2020-12-11 11:50 被阅读0次

摘要:《碧岩录》成书于宋徽宗政和年间,由宋代禅门宗师圆悟克勤在雪窦所著《百则颂古》的基础上汇编而成,有“禅门第一书“之称,该书章结构清晰,包括“垂示”“本则”“颂古”“著语”“评唱”五个部分,在语言运用上多使用口语性强的禅宗词语解析禅意,本文试图摘取《碧岩录》中部分俗语探索其在佛教经典中的来源及其意义异同。

关键词:《碧岩录》佛教俗语

《碧岩录》全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是宋代著名禅僧圆悟克勤评唱雪窦禅师的一百则颂古,由其弟子整理记录而成,全书共十卷,每卷十则公案,每则公案都包括“(圆悟)“垂示”“雪窦举公案(本则)”“(雪窦)颂古”“著语”“(圆悟)评唱”五部分。《碧岩录》将这五部分的有机结合,在语言表达上多实用口语化极强的俗语入禅,从禅宗基本理论出发,对疑义丛生的公案一一解释,将抽象晦涩的禅意化为平淡朴实的言说。本文将列举《碧岩录》部分字词,辨析其佛教来源和意义演变之后的异同。

打成一片。《碧岩录》第一卷第六则:“长短好恶,打成一片,一一拈来更无异见。”这里的“打成一片”指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形成一个整体,即一视同仁看待万事万物,从而达到省悟后的物物融通,物我不分的境界。《五灯会元·育王德光禅师》:“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且道是什么?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这里的“苦乐逆顺,打成一片”和“长短好恶,打成一片”意思大同小异,大致是将各种感情和遭遇看做一回事,启示人了悟自己的真性。《朱子语类》卷一二三也有:“今来伯恭(吕祖谦)门人却亦有为同父(陈亮)之说者,二家打成一片。”

鼻孔辽天。“辽”,当做“撩”,撩取也,昂视之貌,口语中指扬起头来鼻孔朝天,形容人高傲自大。《古雪哲禅师语录》第一部分:“殊不知红尘堆里人人鼻孔辽天。赤肉团边个个壁立万仞。”《碧岩录》第八卷第八十一则:“既然鼻孔辽天,为什么也穿却?要会么,且参三十年。”这里的“鼻孔辽天”取省悟禅法,超然脱世之意。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俗语中指本无其事因传事者多,大家便信以为真。《碧岩录》第九卷第六则:“立雪如末休(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将错就错。),何人不雕伪?”此句便是讲有了为了求得佛法,伫立在大雪中以示诚心,但是那些谄媚虚伪的人也可以效仿这个行为,于是这种行为便成了虚伪的造作。雪窦借以此句讽刺世间的虚虚实实,不过是人言可畏。《景德传语录·契纳禅师》:“问:‘如何是东禅家风?’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和雪窦的颂词边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千世界。形容广大而丰富的世界。《楞严经》卷四说:“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后来。“世界”成了一个偏义复词,仅含空间的意思。佛经中说,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七山八海,称为一个小世界。积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再积一千个“中千世界”便成“大千世界”。《碧岩录》卷十:“寻常道:‘一尘一尘刹,一叶一释迦。’尽三千大世界,所有微尘,只向一尘中见。……一似‘三千刹海沉沉’,三千大千世界香水海中有无边刹,一刹有一海……”便是取“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大世界”之意,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五灯元会》卷一也有提及:“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讲的是看遍三千大世界也没有找到达到普贤的境界,于是向佛主表白心意,佛主便说一旦把心定在一处自然可以达到普贤的境界。

三门。俗语中多指佛教寺院的大门或者外门,也形容旧时大户人家的大门。如《红楼梦》第五回:“成年家只在三门外头混,怪不得不知道我们里头的规矩。”又如元朝王实甫《破窟记》第三折说:“呀!他在我三门下写下两句诗。”佛教经典中“三门”指的是佛教堂塔之建筑物,其形状如阙,有三个门,含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的意思,或者象征信、解、行三者之义。如《碧岩录》卷一:“复云:‘我首座行脚也。’忽一口令撞钟,三门前接首座,众皆讶之,云门果至,便请入首……”这里的三门便是特指佛教堂塔等建筑物。

三十三天。俗语取地位极高、财富极多、处境极好的意思,形容位高权重。如明《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你在三十三天之上,他在九十九地之下。”这里“三十三天”和“九十九地”便是形容二者地位差距悬殊犹如云泥之别。但佛经中“三十三天”指的是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居于“四天王天”之上,“夜摩天”之下,也被称为“忉利天”。如《碧岩录》卷一“……下也喝,且莫胡喝乱喝,直饶喝得兴化上三十三天,却扑下来,气息一点也无,待我苏醒起来……”又如《大智度论》卷九:“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须弥山顶中央称之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合为“三十三天”。

三昧。俗语将其引申为妙处、极致、诀窍、蕴奥之意。如《宋史·李元仪传》:“元仪能为文,犹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苏轼夸赞李元仪文章写得好,掌握了写文章的精妙,下笔入木三分。但在佛经中三昧常常指正思维指导下的定力,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静,此一状态称为三昧。达三昧之状态时,即起正智慧而开悟真理,故以此三昧修行而达到佛之圣境者,则称三昧发得或发定,又被称作三摩地、三摩提。如《碧岩录》卷五:“举,僧问云门:‘如何是尘尘三昧?’门云:‘钵里饭桶里水。’还定当得么?”又如《大乘义章》:“以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佛教认为修行能够正得三昧便可以引发种种神通妙用。

三头六臂。俗语用以形容神通广大,本领非凡。清《施公案》:“若说黄天霸武艺高强,难道真个是三头六臂?”又如清金松岑、曾朴著的《孽海花》第十回:“瞧不起人!曾侯夫人也是个人,难道她有三头六臂么?”与俗语意义不同的是,在佛教中“三头六臂”多用于形容天神的种种异相,如《大智度论》卷二形容大自在天神便讲“八臂三目骑白牛”,《景德传灯录》卷十三也将三太子哪吒的形象描绘成“三头六臂擎天地”,而《碧岩录》卷九亦有类似叙述:“有时闹市里头赤洒洒。忽若忿怒哪吒,现三头六臂。忽若日面月面,放普摄慈光。”

七颠八倒。俗语中用来形容混论不堪的场面。元末明初《水浒传》第二十四回:“如今不幸他殁了,已得三年,家里的事都七颠八倒。”清《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四回:“不在,也有偷闲歇力的,乱乱吵吵,已闹得七颠八倒,不成事体了。”两者皆是讲因无人主事,家里上下凌乱之态。作为禅语,“七颠八倒”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问如何是佛法大师,师曰:‘七颠八倒。’”《碧岩录》卷四也提及:“到这里,七颠八倒,于一切时中,得大自在。”“七颠八倒便是佛意所在,即混乱中守得本心自在。

大彻大悟。俗语泛指了解、完全明白,佛教中指彻底的觉悟或者完全证到“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不退道心,属于大菩萨境界。两者在基本意义上差距不大,都有通彻了悟之意,但是后者了悟的境界更高,通达的道理更加有深度。唐浩明著《曾国藩》:“他是属于那种大智大勇、大彻大悟一类的人,当年劝曾国藩蓄势自立……”这里便是形容人活得通透而有智慧,《碧岩录》卷五:“投诚放下。就宗师决择。刬去浮尘知见。大彻大悟。始能超轶。与老禅硕德抗行履践。”这里大彻大悟则是指参透生死大道得以超凡入圣的境界。

心眼。俗语有存心、心思,稍含贬义,如《孟子他说》:“元璋从此就对文字留上了心眼,看什么都觉得有所影射,都得好好捉摸。”另又有胸怀、心地的意思,清·丁禹仁《瑶华传》:“无碍子道:‘你们只躲在家里骑射,心眼都不旷阔,这样好天气,明日可以率领你 ……’”而在佛教中,”心眼指观察了悟事物之心,心之洞察如眼之所见,故称心眼。《观无量寿经》:“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碍,遥见世尊。”说的便是大王虽然独自幽居,但是心眼通透明慧有参悟洞察之心,所以即使闭门在家也能参透佛法见到世尊。《碧岩录》卷二:“自然恰好同时。镜清也好,可谓拳踢相应,心眼相照。便答道:“还得活也无?”其僧也好,亦知……”大意相同。

综上所述,《碧岩录》一书中存在大量口语化极强的禅宗词语,这些词语一方面使得晦涩难懂的禅语更加具象易懂,另一方面由于俗语演变后意义的变化也造成了阅读理解《碧岩录》的困难,因此对《碧岩录》一书中所涉及到的俗语化的禅语进行考辩有利于帮助解决阅读文本可能遇到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厉文兵. 《碧岩录》的禅学思想及其美学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0.

相关文章

  • 《碧岩录》中俗语佛源略考

    摘要:《碧岩录》成书于宋徽宗政和年间,由宋代禅门宗师圆悟克勤在雪窦所著《百则颂古》的基础上汇编而成,有“禅门第一书...

  • 《碧岩录》读书笔记之四 马祖日面佛月面佛

    据《佛名经》记载: 日面佛长寿,可以活1800岁。 月面佛短命,仅活一昼夜。 马祖道一临终前留下的一公案。 马祖道...

  • 《碧岩录》读书笔记之八 惠超问佛

    法眼宗的祖师文益禅师。 有一个叫惠超的和尚问法眼文益禅师,如何能成佛,法眼答道,你是惠超。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

  • 官场见闻(一)市里要来调研组

    市里领导要来,肖鹏书记把新考录来的综合办职员刘岩叫到了办公室。刘岩是从今年公务员考试中突围而出的,据说他报的职...

  • 大智慧藏在文字中——浅析《碧岩录》与“文字禅”

    【摘要】宋代禅宗语录《碧岩录》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这个时期是禅学中的文字禅发展高峰期、完善期。其中,禅师圆悟克勤大...

  • 略解大珠和尚论道片段

    略解大珠和尚论道片段 原文: 源律师问:禅师常谈即心是佛,无有是处。且一地菩萨,分身百佛世界,二...

  • 无题

    碧岩门觉锦绣帏, 雪窦离微侘寂痕。 话头公案如斯断, 色难佛果小艳尘。

  • 岩中花树

    近来读到王阳明《知行录之一 传习录》中关于岩中花树的著名对话: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

  • 俗语析源

    我们华夏语言系统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俗语。在语言表达中,说理明了,使人信服,其中包含了大家认可的道理,是汉语...

  • 重游西风禅寺

    风织湖镜千层网,日铺西山万窟佛。 方竹略晓禅源意,笑振双臂抱暮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碧岩录》中俗语佛源略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tq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