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科学研究证实,婴孩初降人世时,以为世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任何东西只要他们想要便可以得到。到了三四岁时,他们才开始发现,世界并非因他们而存在——真正的宇宙规律,社会常识开始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
在我们长久的官方教育及父母的谆谆教诲中,我们都知道了人们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真诚、过马路不应闯红灯——然而,随着年岁渐长,这个“对的世界”也在被耳闻目睹的各种社会现象不断地打破;在小说中,我们读到了如痴如醉的爱情,婚姻家庭中裂痕与伤痛也只是最终的大团圆前的插曲——但当我们自己经历爱情、亲情、婚姻、家庭后,最终的大团圆结局常常更像是幻梦空花一般遥不可及。
我们在成长、我们在成熟,当我们了解到没有人理所应当要对你好,了解到人性中充满了贪婪、欲望等恶的一面,了解到即使是至亲也有可能有自私的出发点,了解到历史其实不过是当权者不断重复满足其权利的游戏时,许多人都开始迷惘、开始发问:“为什么?为什么?究竟所谓“对”的世界是否存在过,是否是“水中月镜中花”?”
要想明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并认识这世界的本质。很多人在历尽沧桑后会说一句:“好吧,我明白了,世界就是这么糟的。”可余下的生命依然陷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无法自拔,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词的差别:认识与接受。大多数人是因为随着年岁和经历的增长,被动的“认识”到现实是怎样的,但他们内心深处却从未真正“接受”世界就是这样的。他们的潜意识中还在期盼有朝一日自己能遇上“对”的世界,或幻想时间冲刷一切后,过去的裂痕会不修自愈,明天会越来越美好,而白马王子也有可能踏着五色云彩降临在面前。若这一切不出现,“时也命也”的悲叹便常常会诉诸于口。
我不知道是否有过“对”的世界,所以我只能说“也许”世界是错的。或者说,“错”是一种常态,“对”的世界,只出现在某时某刻某个方面,绝难一以继之。在尘世中劳碌疲倦的人们将自己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化入书籍、电影和自己的话语中,给不谙世事的孩子们营造出了一个“对”的世界,期望我们能不要过早地陷入悲哀和沉默,要对未来抱有希望。殊不知,缺乏思辨能力的心灵会不假思索地相信那些美好的描绘,最终在人生路上带给了自己更多的迷茫。犹如历经艰苦试图走到沙漠绿洲面前,才发现那竟然是海市蜃楼。茫然四顾,哪里才是方向?
记得看过的一部美国电影,影片中母亲给孩子念童话故事,是这样开头的:“世界是美丽的,也是险恶的……“,我想这才是值得推崇的教育方式:描绘美好,也不否定痛苦。世界是残酷的,失败、不幸、痛苦、变故,这些都是真实且概率较大的事件,而那些成功史、佼佼者都是千军万马闯独木桥所剩下来的幸运儿。我们的命运不会因为我们向往“对”的世界而多获得一些怜悯或幸运,只有学会在这“错”的世界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才有可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平静和笃定。如果我们把“错”这个词改为“真实”,那么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无需加上“也许”两字了。世界就是如此真实,难道不是吗?还有什么比我们正看到正听到正经历的世界更真实呢?当你学过海市蜃楼的原理后,下次面对沙漠,你应该会毫不犹豫地估算好自己的储水量和下一个目标的距离,然后坚定前行了吧?那么,你还害怕什么呢?
-end-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