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磨盘柿子路在何方?http://www.tj.xinhuanet.com/tt/rdzz/2014-12/01/c_1113476574.htm
物种的存在就需要多样性,在利益的驱使下我们不得不先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再照顾其他。
可是,每每出现“谷贱伤农”的事情,都让人揪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注定了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现在种种的种植不挣钱问题,种种的种子问题。你觉得问题在哪里?远离了乡村,我们在享用优质生活的同时,是否关心到了物种的问题,是否想到了为我们提供食品的人的生计?
看到早上的这个消息,我第一时间发布到我的群里了。虽然我自己做不到什么,但是我希望有人可以看到,帮助他们。
静下心来想想,为什么最近几年总是出现类似的问题呢!
1、信息不对称。农民比起我们这些人来说,最少的是信息的沟通。千年来盲目接受信息的忠厚农民,现在正在面临着信息不对等的严重挑战。在很多情况下,农户队对于收成往往是给予厚望,但是没有来自市场的信息,一旦滞销,就会伤了心,就放弃了。宁可背井离乡出外打工,也不想再种地了。今天盘山的柿子可不是庄稼,树的成长周期远远大于庄稼。这种成本的丧失,往往有可能就是倾家荡产的农民,往往又是失学的儿童。自诩为精英的我们,别忘了一切的建筑都是需要地基的,我们必须面对这个问题。等到有一天,我们入口的食物变得昂贵,并且单一,那就太晚了。
2、产业不能升级。今年,我看到了台湾那个柿子节目http://jingji.cntv.cn/2014/09/28/VIDE1411909799249839.shtml, (中央电视台居然搞没了这个链接,等我再找一个给大家吧) 会想到:他们为什么做的那么好!台湾人沿袭了古老的做法努力维护古老的产业。我们的柿子却只是柿子,没有想到过深加工和口味改善吧。我们在痛心的同时,是否想到我们的农业毕业生到哪里去了?我们的柿子是否只能卖鲜品呢,能做他用吗?很不幸的看到我周围有学农的技师,发誓再也不要回本行就业。ok,作为一个不能城市化的职业,我们在做的种种城镇化和所谓的升级,是不是会导致这个行业的消失呢!
农民,在我们未来的汉语里边不会解释为:依靠出卖田地为生的人!
3、无奈的等待。一般来说,当预计到危险出现之前出售,那么还能挽回一部分损失。现在看来,当这个新闻出现的时候柿子也快烂掉了。那么,这事情除了跟信息的滞后有关,也跟农民等待的心态有关吧!
惜售的代价是全部烂掉。不能否认劳动力的缺少,导致柿子不能够采摘下来。为什么劳动力不愿意采摘?为什么不能做生态农业?
信息化发展到的今天,农村应该还是一个盲区呢!基本上这种情况是北方居多:每年高考大军浩浩汤汤北方的子弟都要比被人高出不少分才能录取,毕业以后也不会再回去那个字面上的故乡。水土流失远远比人才流失更容易看到,北方的山区是否会变成贫瘠的代名词呢。
等待高人,成了北方农民的历史宿命。总是,将自己寄予一个侠士和救世主存在的过去,我们是否已经丧失了自救的能力。
远远离开土地的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在我们关心所谓高大上,所谓金融,所谓虚拟经济的同时,是否可以去关心一下我们血脉里还剩下的那一丝大地情结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