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某某人做事很老练,有章法;又或者听到别人表扬、羡慕某人做事很好,非常有能力。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我都会去想:这些被提及、表扬或者羡慕的人,他们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什么?
又或者换一个说法,这些有能力的厉害人,是通过什么方式让自己变得厉害有能力的?
举个简单例子:
夸奖某人是绘画达人,说他是线条控,那么他那手出神入化的画技是如何习得的?他初学时是什么状态,经过了多久的练习变成这样?他变成这样,是怎么练习的?练习时长多长?
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或许我们羡慕的绘画达人就变得非常立体了:他也是从初学者一步步走来的,也是经过了大量的练习才有现在的水平。然后在心里就会有这样的认知:别人能这样,我或许也可以。
其他的领域也是同样。每个领域、每项技能,或许都有相应地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习练,来达成高阶的能力。这些方法,能让我们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有些时候,可能我们就缺乏这些相应的方法和积累。比如说我国当初决心造原子弹的时候。那个时候,没有一个国家给我们提供技术支持,也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的东西,我们就得从零起步,一步步、一点点去解决造原子弹中所要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认知天性》里,作者曾经提到过一个理论,说那些我们费力才学会的知识,会记得更牢固。
一开始学习某个领域、某项技能的时候,有相应的方法固然方便快捷,但通过自己的摸索去发现个中结构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可能学习的效果更佳。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我们事事都要自己琢磨,毕竟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需要在重要的关节、框架的搭建方面去自己努力。自己去摸清脉络、彼此关联,更加有助于我们对学习内容的认识。
这种理念,运用到做事方面可能效果更佳。
以我看的小说《独立团》中的一个片段举例。
当时的情况是,日本鬼子大举侵犯某地,在某地附近的共产党的一个独立团和某地驻军的一个师达成协议,共同驻防,联手打击日本人。
在打击日本人方面,当地的女匪首也跟独立团形成共识。
而打日本人的关键,在于当地驻军的司令员,一个义父被人谋杀才得以接掌驻军的年轻人。
这个司令员所面临的局面是:
顶头上司阎锡山命令他表面抗日,实则放水;
蒋委员长则希望他能阻击日本人,防止他们通过某地进入中原;
另外,他内部被安插了阎锡山的眼线;
还有他义父的旧部并不完全服他管,比如说跟共军独立团合作的那个师师长就被蒋委员长指派接任驻军司令员;
当地富绅可能有汉奸;
当地百姓对打日本人的态度不明朗;
进步学生和热血军人希望他能够跟日本人开干;
他的妻儿和岳父可能被阎锡山当作人质,也可能落入日本人手里......
总之情况很复杂,他的决策很难下:
如果热血一点,就啥也不顾,自己跟日本人干;
如果持重一点,就让能威胁他的那个师长先上,等那个师消耗得差不多了,威胁不成为威胁时再上;
或者跟顶头上司阎锡山学习,表面抗日。
我当然希望他热血开干,可是带入故事情节中,却真的是不得不慎重:先确保亲人无恙,确保后勤充足,确保民心支持,确保威胁不生,然后才可以考虑对付日本人的事情。
这,就是做事的章法。如果像我那样热血,他就做不到司令员的位置。
再比如说,在外就餐,遇到外国人挑衅滋事,你可以用“不跟垃圾人计较”的理由忍气吞声,也可以用打击不合法行为的理由跟对方开打。如果情况再复杂下,外国人没有直接惹你,而是猥亵中国妇女,你是看热闹,还是帮助女性免于受辱?
这些应对方法,在不同性格的人做来都是不同的:怕事的躲一边,有胆量和实力的直接干,只有胆量缺乏实力的可能联系人一起干。
所以,一番思量之后,我发现,所谓的做事章法,并无定法,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要在不同的情况下,综合取舍,得出最切实可行的方式来实施才行。
处理类似的事情多了之后,所谓的经验也就形成了,自己就有了相应行为的处理模型,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能参照模型来进行应对,这就是所谓的方法。
因此,做事的章法,其实并不绝对,只要是能把事做好,又显得有效率,那就是有章法。而形成处理类似事件的模型,或者掌握方法论,那就能更好地处理事情,自然就更有章法了。
最后,对于所谓的“章法”,我觉得可以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形成了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