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面真实 追本心

面真实 追本心

作者: 栗一栗安 | 来源:发表于2018-03-01 20:37 被阅读0次

      《无问西东》影片名字来自清华的校歌“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影片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四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却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这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只要品德端正,那就遵从自己的内心勇敢去做)这是影片的思想主旨,也是导演李芳芳对“无问西东”四个字的理解与表达。

      这部影片本身也是一部清华百年校庆的献礼片。《无问西东》以四个不同年代的清华人为线索,四个小故事祭出了一个关键词:真心。从民国到抗日战争,再到60年代,最后渗透到21世纪,不同时代的主人公的命运又相互勾连,因果之间呈现着一张张浮世绘。种种交织的命运下,传承的是永恒的清华精神,我看到了中国最高学府知识分子流露出的铮铮风骨与豪气才情,看到了纷乱年代里作为小人物的知识分子的执着与不屈,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势,热切地投入守护祖国的战斗中去。

      深有共鸣的是陈楚生饰演的吴岭澜的故事。生活在战火纷乱的年代,校长梅贻琦建议他转向文科学习时,他直抒胸臆,认为文科没有用处,“最好的学生都是学实业的,我只知道啊,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校长指出这是种麻木的踏实,丧失了真实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观看影片时,吴岭澜在大学时期的困惑与迷茫无力感,令我感同身受。在大学、青春最盛的时期,迷茫、焦虑都是每个年轻人无论身处任何时代都存在的共性。在吴岭澜的年代,有识之士思考的是救亡图存,如何保卫家园,坚守祖国的领土,坚守住信仰与文化。这是一代人在亡国的威胁面前的责任与担当。而今年代,中国虽已强盛许多,但在科技发展下的互联网时代,前所未有、纷繁复杂的信息却足够淹没人,麻痹人的心灵。各国之间的文化、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冲击日益激烈,信息爆炸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信息匮乏。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将因琐碎而杂草丛生,大众为微不足道的事物所痴迷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不再是守卫岌岌可危的祖国,而是守护文化精魂与气节,让文化气质更鲜明地流淌于祖国大地,炽热地闪耀于东方。

      当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换来在或心仪或存有遗憾的大学里探寻世界时,我们都无疑迈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大千新世界,与曾经那个简单而贫瘠的小世界正式告别。一心扎入书海、不理窗外事的岁月悄然落幕,不能否认,这段纯粹岁月带给我们的蜕变与快乐,但这种蜕变是沉浸于自己精神世界的、伊甸园式的拔高与升华,带着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与色彩,缺乏真正的维度,一旦与现实世界交锋,才会意识到自我世界的狭隘与外面世界的宏大广阔。大学提供了一个平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思想维度在世界的一隅不断碰撞、激荡着,有激烈的冲突,也有热烈的讨论、融合。在更广阔的知识面、更纷繁复杂的选择中,在形形色色的诱惑中,在人生观、行为方式、做事风格的激烈碰撞中,往往会第一次、也在之后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渺小与无力。于是开始真正思考生命的意义,思索人生的价值。这是偏安在伊甸园中无法触碰到的生命意义上的高度,所以,大学就是让你开始真正意义上地接触这个世界,摸索她,探索她,看清她,热爱她,拥抱她。

    正如吴岭澜一样,刚步入大学半年的我,在之前一段时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惶惑、焦虑与慌张,有了太多次心灵上的审视与逼问。但是,我对于未来,仍有太多的无所适从,并不知道,这颗野心满满却又惶惑的心该何处安放。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不知道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成为一自己想成为的人,对未知的焦虑与恐惧,远远超出了儿时怀有的好奇与期待,这也是身边许多同学在上大学以后的共同状态。

      因此,这部献礼形式的影片,尤其是吴岭澜一角的出现,我觉得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这个时代所有大学生的集体献礼,一场关于青春,关于生命,关于思索的群体性解答——对自己真实,追逐本心。吴岭澜所说的踏实,何尝不是我们曾经心无杂念地读书所经历的光阴,那时候仿佛唯一的、看得到摸得着的出路,就是努力读书;那时候,总觉着,只要付出,便是心安,便是踏实。然而,这种踏实是麻木的、伪装的,是隐藏在本心外面的“伪装色”,这层色调,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在未上大学之前是一层保护色,这层与你心智相匹配的伪装保护你在喧嚣的环境中不受干扰,安心、静心,呵护着你进入人生的转折点。而到了大学,这层伪装,慢慢显露出马脚与端倪,与你所处的环境,愈来愈格格不入,直至你看清楚,主动剥下伪装,重焕新生。你会发觉自己曾认为的那种踏实,再也没有曾经给你的心安、宽慰,相反,这种踏实带给了你越来越多的纠结、惶惑、迷茫。那条发现连接理想与现实的道路,并没有幻想中那么简单明朗。在那个崇尚实业救国的年代里,学以致用的理工科才被认可其价值所在。而偏科严重、一心想要有所作为的吴岭澜,也因此陷入了自我怀疑、纠结痛苦的漫长心境中。他在清华园中,伴着银装素裹,伴着炮声中混杂的楚辞与小提琴,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何去何从的命运抉择。

      我只觉着,吴岭澜的困境,也是时代的缩影。被迫打开国门的帝国卷入了广阔世界的时代浪潮下,新旧文化、中西文化在此后的几十年剧烈地碰撞、冲突着,正如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边界中不断追寻内心与现实的平衡。

    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来到清华大学演讲。

    泰戈尔在台上慷慨激昂的说:

    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成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人类的文明正等着一个伟大的圆满,等着她的灵魂的纯美表现。这是你们的责任,你们应得在这个方向里尽你们的贡献。

      听了泰戈尔的演讲,他终于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终于明白什么是真实。

      幸运的是,吴岭澜在听到当时大家的演讲后,明白原来思索生命意义,也是卓越人物一直重视并思考的。仿佛所有的困惑都得到了权威肯定,思想上的共鸣极大地鼓舞了他。苦苦思索的问题,原来并非只是他个人存在的问题,而是探索世界与生命的切入口。他顿时豁然开朗,开始勇敢真实地面对自己,终成一代大儒。

      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出名的学者。(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保持内心的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此走出黑暗”,而吴岭澜(陈楚生饰)在满头银发之际,他内心的光,他对生命的思索,照亮了正在迷茫中的沈光耀(王力宏饰)。

      问题的答案似乎已不那么重要,或者说,关于生命意义的问题,根本没有答案,这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经历岁月的沉淀而不断净化、提纯的命题,且经历,且打磨,且思,且行。

      世事艰难,那颗初心,在现实的无数次的撞击、打磨下,已磨平了棱角。我祝愿,所有的追梦赤子们,打磨过后剩下的,都是纯度极高的精华透彻之心,而不是被现实打击后零碎边角。

    电影的英文名叫forever young,或许正应了那句话,“年轻时不期待结果,年轻时每次哭笑都不打折。”

      借用艾米利·迪金森的诗句结尾,“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我也许会忍受黑暗;可如今,太阳把我们的寂寞,照耀得更加荒凉。”

      在信息洪流下坚守、自律、踽踽独行,真的很耀眼。

    另,大一生,刚开始尝试在简书上发表文章,有任何不足和缺点,欢迎各位简友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面真实 追本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dt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