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和十年前开门完全不一样,十年前第一次开门很兴奋,兴奋的连招牌都懒得换,就想快点开。你叫什么名字我就叫什么名字,反正同名同姓多的去了,不多我一个。幸亏这老板后来改了行,不然肯定会找我麻烦。
现在开门,慢……很慢……,开着开着觉得自己老了。不是腿脚不便、心有余力不足的那种老,而是有了固有习惯。该放椅子的位置不能放架子,该放柜子的位置绝对不能放架子,不放、不放,坚决不放。
可我开的是服装店,不放架子拿什么挂衣服,不挂衣服卖什么鬼。无奈,巴掌大的地方必须取舍,于是门开的好慢,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连衣架都还没有买,也不知道哪来的底气说“开门”。
认真想想,这底气不是来自开门的行头准备,而是心里准备好了。十年前迫不及待的开门是不知道路该怎么走,于是慌着走。可今天我明确的知道方向在哪里,也知道要怎么走,所以才有了自己的“慢”节奏。
这个节奏来自内心的声音,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声音,当外在声音盖过内在声音时,会迷失方向;当内在声音被自己听到时,哪怕声音再小也能够指引方向。
《就想开间自己的小店》这本书里说过:跟随自己的心,它一定会带你去你应该到的地方。
以前我一直不确定开店这条路是不是对的,甚至不知道这条路到底是心里想走的路,还是被命运安排的路。
家庭教育观,社会价值观让我一度认为开家自己的小店并不是好的选择,可我从没有想过这个“不好”的标准在哪里。
奶奶认为女孩子就应该做文职,风不吹雨不淋,不愁买不愁卖。在她看来从业环境就是标准。而大众标准则是社会价值,大多数人会把行业和个人素养、人品、能力挂钩。做生意尤其是做服装生意不需要资质不需要门槛,除非生意做的足够大不然其社会价值并不高。
很久之前我也怎么认为。有次我问一个发型不错的朋友头发在哪里剪的,她告诉我地址后说了一句:剪的不错,就是有很多做生意的人在那里剪。当时听到这话我第一反应竟然是点头,现在真想扇自己一嘴巴。
和这个朋友没关系,我无权干涉别人的看法,况且她也不是做生意的,可我是的啊。真不知道几年前脑袋里装了些什么,生不生熟不熟,就像个夹心苕。
奶奶的标准不是我的,别人的标准也不是我的,我的标准是这件事能不能调动我的热情,能就是对的,不能就是错的,我的生命不能活给别人看。
薇娅《人生是用来改变的》这本书告诉我了一个道理:自己不行,别找理由。同样的行业,同样的人生起点,同样的家庭变故成就了薇娅,却成了我不自信的借口。
山本耀司说过:人这个东西只有撞到水准很高的什么,反弹回来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知道自己是什么,有几斤几两是个好事,这样就不会忽上忽下。很有意思的是,认清了自己的斤两后倍儿爽,这种感觉就像脱下了一件不属于自己的衣服,走路都带起了风。
说到衣服才发现七里八里说了这么多废话,本来只想说一句:小雯开门卖衣服啦,欢迎光临。
有种被自信加持的感觉,相信我的眼光也会被镀金。这次我很清楚卖衣服这件事的意义在哪里,赚钱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知道衣服有魔法,它能快速提升人的自信,它能弥补身材的不足,它能改变人的心情,而我恰巧拥有这个魔法。
有事做,有人爱,我很幸福。小雯开门卖衣服啦,欢迎光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