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到了梅雨季节,有时一周也看不到太阳,就别说月亮了。
说到月亮,今天看了宋初灵澄禅师的一首诗《西来意》特别有层次,有问有答。
因僧问我西来意,我话居山七八年。
草履只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
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
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床前。
禅诗贵在神会,所居何处,所听何涧,似亦不必细考;即使考究出来,也未必能够体会诗中旨趣。
灵澄此诗用的是极为纯熟、极为协律的仄起平收的七言律诗写成。在严格的七律韵文形式中,运用前后对话作为全诗内容结构:前者是“僧问”如何如何,后者是“我话”(即诗人答)如何如何。
所以整篇结构,可以看作是“僧问…我(答)话…”,而“僧问”与“我话”的语句组织之中,又运用了开头的“因”字,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因果复合语句”,亦即使全诗成为“因为僧问…所以我(答)话…”这个语言结构,组织严谨,一气呵成,加强了全诗的凝聚力量,牢不可破,使读者不到终篇不能释卷。
什么是“西来意”?“我话居山七八年”,就知道自己在山里住了七八年,别的说不上来。日子简单,脚穿草鞋,身着麻衣。
担水砍柴,山间流水,岭头飘雪,都是寻常之事和景象。
世间万物有什么差别吗?其实种种差别都是由人而产生的。
“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床前。”诗在这里结束了。白云遮月则月不出,白云散去则月明,这就和我们的心一样,无贪、嗔、痴,就能在平静中感受到生命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