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所有的交通工具里,我最喜欢的是地铁,透着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当然也是因为它便宜,微笑脸)
来来往往的人群,有拎着公文包衣着精致的白领,有背着行囊挎着相机的游客,有牵着孩子哄个不停的家长,有拖着蛇皮袋挑着担的民工……老老少少,各行各业......
地铁里每天上演的都是这个社会的缩影,我们是看客,也是过客。
我曾经有机会坐完一整条地铁线,从始发站到终点站,再从终点站坐到始发站。
一路上车外的风景不断变换,随着地铁门的开合,人潮涌进又流散。
要说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大家的表情。
大都顶着一张面具般漠然的脸,对着手机,手指上下滑动。又或是插着耳机,眼神空洞的投向某个虚无的地方,如果不是地铁运行时身体的晃动,一瞬间你会觉得他们灵魂出窍了。
结伴而行的人大多谈论着最近的工作生活,或是接下来的行程,快乐的人不在少数,但地铁里的人大多是不快的,至少在他们的表情里找不到丝毫快乐的痕迹。
[2]
有段时间,在地铁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面向地铁门,因为可以清晰的照见自己的脸,冷漠又僵硬,有时还会从门上瞥见另一双看着自己的眼睛,尴尬又陌生。
不快乐在地铁里迅速蔓延。
生活越来越像当初听说的那样,一板一眼,朋友L说,她现在上下班完全不用抬头,即使是要转3次地铁,也能顺利搭乘,有时候在车上打瞌睡也不会坐过站,一到站,立马睁眼下车,传说中的习惯成自然。
地铁外,风生水起,痴笑怒骂。地铁内,大家统一卸下了装备,恢复成冷漠脸,大概这是最不需要费力的表情。
前不久,和好友W谈及努力工作的意义,她说,
“是为了挣钱呐,我现在什么都不想了,就想挣钱,挣好多钱”。
“那梦想呢?”
“生活都顾不上,哪里还有梦想”。
[3]
几年前,看北岛的《波兰来客》,“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当时的我,刚刚拿到录取通知书,对大学对未来满是期待,完全不能理解这段话,心里想着这话估计得多年以后才能感受得到,如今应验。
社会是个大染缸,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得接受它。
只不过,选择跟着它的脚步步入一成不变的生活,还是听从自己“离经叛道”,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没有人能帮我们做决定。
那些“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成功、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能的”,这些话,我是不信的,因为有太多外在因素的干扰。成功者视其为真理,失败者视其为谎言。
我唯一相信的是,无论早晚,都不该因为一些既定的因素放弃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我们需要生活,需要努力工作,需要挣钱养家,需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得放弃自己的梦想,终其一生,最终成为那个我们从小抵抗斗争的人。
无法在当下实现的梦想,就换一条路,尽管迂回曲折,耗时耗力,但好歹还在路上。
喜欢席慕蓉《无怨的青春》里的一句话,“青春,如同一场盛大而华丽的戏,我们有着不同的假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不同的经历,却有着相同的悲哀。”
至少在这个苍茫浩大的宇宙里,我们不是孤单的。
而解决不安悲伤的唯一方式,就是立马去做,好歹我们还有尝试、犯错的机会。
如果暂时失去了方向,成为了自己不想成为的那种人。
我希望你能有勇气,重新启程。
“下一站,xxx,请从列车前进方向左侧下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