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夏天,和两个朋友大半夜出去撸串,聊到寝室生活,他们俩开始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起自己和室友是如何“圈子不同”。
圈子的不同有时候会体现在彼此间的收入消费水平不同。诚然,金钱物质看起来和情感友谊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我们每天谈及交朋友谈恋爱都把感觉、兴趣、爱好或者是否谈的来放在第一位,这无可厚非。但我想,你现在最好的几个闺蜜基友应该都和你处在一个差不多的消费水平上吧,他(她)们中也没有谁会因为电影票贵而拒绝你的一次邀请,或是强行要拉着你跑到迪拜去豪华奢侈游的吧。
回到我那个哥们儿的故事里。
他寝室四人,有一个人来自西北较偏远的地区,那个同学成绩很好,但家里经济条件确实不怎么宽裕,还需要在学校拿贫困生助学金,每个月衣食住行的全部开销也就在几百块钱左右,一周七天,每天三餐都在食堂解决,每餐也还得要算一下能吃几块钱,能不能吃荤。同时,他们寝室其他三个人都来自城市普通工薪阶层家庭,既不大富也不大贵,和大多数在城市长大的普通孩子一样,他们偶尔会去人均几十的餐厅改善生活,有最新的大片上映时他们也会掏几十块买张IMAX电影票去影院过把瘾。
你可能要问了,这怎么就圈子不同了?不就是家庭背景不同,收入消费水平不同嘛。你也可能会觉得我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怎么有资格去评判别人的生活水平,去谈论别人的收入和消费。
我没有做关于贫和富的区分,这本身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那位来自偏远地区的同学在当地肯定不能算穷,毕竟中国人仍有大量的孩子因为家庭经济拮据而辍学;而其他三个同学在成都也绝不能算富,毕竟他们也都不是成天在IFS和太古里买买买的人。
我也没有任何对不富裕的人的偏见或歧视,毕竟我自己仍然是一个还在吃父母用父母的无产阶级大学生;我也不敢看不起任何靠自己劳动获得报酬的人,毕竟我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靠自己的劳动像他们一样自尊地活着。
我想说的是“不必强融”,大家都不必。
我那哥们儿说,其实刚开始大家并不觉得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时间久了,很多矛盾就慢慢显露出来了。就拿寝室聚餐来说,有时候可能都谈不上聚餐吧,顶多叫舍搓,一次还好,可频繁的二三十的小聚或者有时五六十的大吃一顿,根本不在这位同学的接受范围内。那你说其他三位同学可以请客呀,没错,两三次都无所谓,但总不能四年都这样请下去吧,一则是这三位同学请到后面可能也有心无力了,二则是这位同学可能越来越会不太好意思接受这样的好意了。和聚餐一样的事很多,比如你们也都经常做着的,看个电影,吃个甜品,逛逛淘宝甚至偶尔旅个游之类。
这样的圈子,要怎么去强融。
当然,生活当中要做的事绝不是就成天看看电影,然后吃吃喝喝,但当你和他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的事都不可能一起去做的时候,你们可能真的圈子不同。
我没有把有钱人和穷人硬拉成不同圈子的意思,只要大家相处的融洽,仍然可以组成好的圈子。
使圈子不同的原因有太多太多,比较常见的有价值观、人生观、理想和经济基础之类的。圈子不同,不是你的圈子比别人的好到哪去,也不是你配不上别人的圈子,有时只是因为大家不是一路人,只是因为大家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只是因为大家爱好不同的事物,所以也就不必强行成为好朋友。
我从别人那儿听来的这个故事恰好体现在了金钱这个方面,也恰好是一个发生在寝室的故事,我没有强调我们要刻意明显地去划分圈子,也没有说我们要去对号入座,更不是把寝室作为圈子的单位。我们的圈子总有人融不进来,这并不关乎谁看不看得起谁,谁值不值得谁交往,因为也总有圈子是我们融不进去的。我想说的是不必强融,有的人注定是会和你成为一辈子的挚友,有的人你们注定不可能彼此交深。
我相信因为彼此的人生价值观不同,选择终生下乡支教的老师很难在和他那些留守大都市的曾经的同事们坐在一起谈论都市生活的灯红酒绿;
从农村考入名校然后进入四大工作的会计师回到农村也很难在和曾经的伙伴交流如何控制施肥周期可以提高亩产了。
我想说的不是如何去划分圈子,也不是圈子是如何如何不同的,而是想说,当你发现自己不属于一个圈子的时候,不必委屈自己去强行融入。经营好自己的朋友圈是很重要,但这绝不意味着你要不顾自己的感受去迎合每一个“朋友”。
我之所以写这个画风诡异的故事,是因为看到周围有好多朋友整天疲于奔波各种应酬,其实他们自己也不是小说里的社交Queen,也不愿意成天这样三个一群五个一浪的夜夜笙歌,但是又怕如果自己老是缺席聚餐唱K这样的聚会,就会被逐渐边缘化。
其实,如果你享受这样一种经常聚餐经常一块疯玩的状态,那说明这个圈子是适合你的,这群小伙伴也是你想要的朋友;但如果每一次聚会你都强忍内心的不愿意,考虑各种因素后,又实在没有过硬的理由可以推诿,才不得不去,那讲真,这个圈子你真的没必要去强融。
八面玲珑固然是种能力,广泛社交也是一种生活状态,但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不必委屈自己,那才是幸福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