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咏死了。
看到从昨天上午开始铺天盖地的这条消息,忽然想起,其实李咏已经淡出我们的视线很久了,久到几乎忘记还没有那么多综艺节目的那些年里,这个卷发长脸的家伙,带着我们笑带着我们哭,带着我们走过并不丰富的娱乐时代。
在他死后,我关注了哈文的微博。一天天的早安,到一天天的早,你能感受的到一幅画面版的“相濡以沫”:我爱我妻,所以我坚持到最后一刻,对不起先走一步,奈何桥头我等你;我爱我夫,所以我坚强到最后一刻,对不起救不了你,忘川河畔我找你。
这一两年因为癌症没了的名人实在是太多了,动不动就来一波热搜,带动我们关注了定期体检、关注了养生、关注了要给自己购买足额的商业保险、关注了身后事的法律问题、还关注了社会层面的慈善互助制度的合法性……
在李咏死了这条新闻之前,他的热度集中在一家人去往美国的负面消息上,两股舆论之间,恰恰是他“消失”了的十七个月,如若不是天堂再见,甚至没几个人知道,越来这个卷发长脸的名人得了癌症。
对他有感的观众也已到了可以关怀不惑之年坦然思考生死的时候,唏嘘他刚刚年过半百便英年早逝,从容得竟然没有给各种有心人士留下更多的营销空间,想想便更加欣赏他,果然真男人。
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妄言人生自古谁无死,不惧死亡多半是因为仗着自己年轻,肾上腺素一分泌首先溢出体外的,是豪情,是壮语。
再有十好几年过去,经历过庸庸人间芸芸众生的打磨,恐怕不会再将生死挂在嘴边。你的人生教会了你一件事:敬畏生、敬畏死。
活着固然苦难重重,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避无可避的修行,岁月监督着你呢,莫想中途逃跑,甚至连回眸的机会也少之甚少。
正因为我们一定会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认命,所以才会在某一个阶段恍然大悟,原来从十几岁二十几岁过到三十多四十几岁后,会迎来那么温柔和坚强的自己,这便是坦然。
有了由内而外的坦然,才会去真正思考有关死亡的话题,会不惧憧憬如果明天是活着的最后一天,今天会去做些什么、会去见哪些人,或者,会去烹一壶怎样的茶……
李咏的死,必然不会占据大众视野太长时间,现如今的媒体滚动速度不可同往日共语。只是觉得他这一遭抗癌之旅,与其说是他个人的苦难,更准确的应该说是他们的家庭阅历。不嘈杂、不喧闹,没有被消费的病痛,令人感同身受: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但是我们会举重若轻,不去麻烦除我们以外的其他人。
说来也有些惭愧,我本人一不喜欢综艺,二是晚期颜狗,对李咏这个人物,过去十年的了解,还不如这几天的了解更详细,算得上是“生不如死”吧。
在属于你的时光里,看到的遇到的任何事情,擦肩的相交的任何人,都会去不同程度丰满着你的人生。生出了这一通感想,源自发自内心地觉得,李咏的离去,和其他同类名人因同类原因离去,前前后后都不太一样,他是一个可以用来欣赏的陌生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