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听国民励志大IP——曾国藩给大家讲的故事。
农村里,有个人出门,看到在一条很窄的田埂上,俩人顶上了,谁也不让谁,谁也过不去。为啥?因为俩人都挑着很沉的担子,路太窄了,谁要让,谁就得从田埂上下去,站到水田里,沾一脚泥。
如果作为旁观者的你我,想去劝,咋劝?
你会说,A年纪大,咱下去,让他先过。他说,凭啥。
你又说,B身上的担子重,你下去,让他先过。他说,凭啥。
于是,僵局了……
来看曾国藩故事里的旁观者咋做:
他走上前去说,来来来,我下到田里,你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会儿,你这一侧身,不就过去了吗?
高!高明!
身份稍稍转换,从旁观者,变身其中——把自己放进去,看似无解的事,就有了答案?
曾国藩管这种方法叫躬身入局。
还有一个角度,叫第三选择。《第3选择》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是这么解释的:第一选择是我打败你;第二选择是我认怂了,你打败我;第三选择是咱们俩共同找到一个解决方案,且这个解决方案是对咱俩都有好处的。
史蒂芬·柯维背后的底层逻辑是:
我“看到”你→我“看到”我自己→我找到你→我们一起协同解决。
只是故事里的第3选择,是第三方帮陷入僵局的双方共同寻找破局的办法。
相同的逻辑是入局→深思→破局。
上面的故事给来自于罗胖的跨年演讲,他讲这个故事围绕的话题是“做事”。
挺喜欢听故事,也喜欢故事背后若有若无的道理。看到让眼睛一亮的小故事小哲理,心下一喜,赶紧摘记。
讲故事的曾国藩自己也有小逸事:这位当年彻夜挑灯苦读,因背得太慢,急的那位“梁上君子”都听得会背了,实在按捺不住,跳下梁来,“流畅”背完潇洒离去,多年过去,曾国藩成了中国晚清时期叱咤风云风的“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梁上君恐怕依然在重操旧业吧。
看,这就是故事里告知我们的“坚持的魅力”。
再附录一句话:
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
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
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法)加缪
讲故事的曾国藩、写出《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第3选择》的史蒂芬·柯维……这些都是人群中的顶尖级人物,跟着他们一起学做人、学做事,不说引路,不说跟随,就是和他们一起踏实做事、躬身入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