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绪
情绪是什么?本质上,情绪就是大脑的一个数据库。
以「愤怒」为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接收到很多愤怒的场景(可能是在现实里看到别人生气,或者在小说里、影视剧里……等等)。
久而久之,大脑就会建立一个预测框架:当监测到符合这些特征的场景时,启动「愤怒」功能。
这里面,专门用来储存各种「愤怒场景」的部位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杏仁核。当杏仁核监测到跟它储存的情绪记忆相似的场景时,它就会激活,从而使得我们产生「预设」的情绪。
也就是说:许多情绪其实不是天生的,而是随着我们的成长,被「构建」出来的。
这个理论,就叫做「情绪构建理论」。
所以,我一直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反应,其实都是在塑造我们的大脑。
举个例子:当你碰到一个「愤怒」的场景,杏仁核自动启动「愤怒」时,如果你能够用理性去抑制它、控制它,那么大脑就会觉得:诶,这个场景好像也不是一定非要生气不可?
那么,它就会写入一条指令:从原先的「100%生气」,变成「99%生气,1%不生气」……
以此类推。
2)恐惧
为什么单单把恐惧拎出来呢?因为,传统的观念认为,恐惧是写在基因里的。我们会害怕蛇、害怕黑暗、害怕蜘蛛……这些东西是铭刻在基因里的。
但现在有一个新的理论认为:
我们对一样事物的恐惧,本质上是因为它违背了我们对这个世界所建立的预测框架。
这个理论就叫做「范畴违背」理论。
也就是说:我们害怕蛇,并不是因为「蛇会害人」这个经验被写进了基因,而是因为对某些人来说,「蛇」违背了他们对世界的范畴认知,因此产生了恐惧。
亦即:我们的先祖是「随机地」对各种范畴违背的事物产生恐惧,比如蛇、蜘蛛、黑暗……而其中,对危险事物产生恐惧的个体更容易避开危险、保存精力,因而更容易繁衍下来。
Donald Hebb 和 Wolfgang Schleidt 做过一个实验:
当鸟类和哺乳动物刚出生时,它们对世界的认知会有一套灵活的分类法。这套分类会很快固定下来,并成为默认分类。当任何不属于这套分类的事物出现时,它们就会表现出很大的反应。
研究人员通过早期让鸣禽接触到鹰的形状(鹰是天敌),成功地消除了它们对鹰的恐惧;反之,当它们在晚期接触到大雁(没有威胁)时,它们变得惊慌失措。
这说明:并不是基因告诉它们「要害怕什么」,而是它们从小接触到的对世界的认知和建模告诉它们「什么是可怕的」。
3)婴儿
上面这套理论,在人类的婴儿身上也得到了验证。
研究发现,婴儿同样有一个从零开始建立「预测框架」的阶段,这个阶段大约是0-6个月。也就是说:婴儿出生下来时,他们的大脑是一片空白,在不断地汲取外界的信息,形成自己对外界的预测框架。6个月后,这个框架基本成型,后面的一切就是补充和修正了。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婴儿从6个月开始,会突然对外界陌生的事物表现出「好奇」和「恐惧」,这就是因为他们的预测框架开始成型,开始进入「修补框架」的阶段。
4)悬疑和刺激
可能有同学会问:如果说「符合预测框架」是高效、顺应大脑的表现,那为什么我们会喜欢「出乎意料」呢?比如各种「反转」的悬疑小说、悬疑电影。
这里要注意区分:
• 符合预测框架:是让你提高效率,让你「舒服」,让你「节省大脑资源」。
• 违背预测框架:是让你提高警惕,让你「惊讶」,让你「把它牢牢记住」。
所以,「出乎意料」的事物,本质上是违背预测框架的。每当它出现的时候,大脑就会进入警惕状态,调动大脑、消耗资源,来把它「记住」。
但这种做法是需要占用资源的,所以它只能是「局部」,而不能是「全部」。
如同前文所说:最好的状态,往往是「大部分符合预测,小部分违背预测」,这样才能实现:当你经历一个体验时,大部分时间是不需要刻意去动脑、占用资源的;小部分时间才需要调动资源去记住它。
所以,一个悬疑作品,最佳的状态一定是:前面不断地调动你的好奇心,让你不断地调动框架、进行「预测」(故事的走向会是什么?真相会是什么?);结尾来个反转,给你巨大的意外冲击,彻底颠覆你的预测。这是最「爽」的。
5)故事
为什么我们喜欢故事?
原因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接收到大量现实世界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由「时间」和「因果」串联起来的。
天空下雨了,所以我不出门了;我拉了椅子,所以椅子移动了;先有今天,再有明天,今天发生的事情会影响到明天,但明天不会影响到今天……诸如此类。
也就是说:时间线+因果关系,已经形成了我们大脑对世界的一种根深蒂固、默认的理解。
举个例子:「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
这句话没有给出任何字面之外的信息,但我们就会下意识去猜测:是不是因为国王死了,王后过于伤心,也死了?或是国王被人谋害,王后也被谋害?等等。
所以,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喜欢故事、更容易记住故事?就是因为,故事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脑海中已有的「时间线」「因果律」的框架,是最适配大脑的信息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