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学只有两天了,假期之后又要回到繁忙而枯燥的工作去了。这么想着,心头不免掠过一丝如清烟似的愁绪。
假期,多么自由呀!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梦。
假期,因为有书的陪伴,让闲暇时光充满温暖又美好,在充实和快乐中收获也不少。
首先,读了许多优美的散文和诗词。心灵常随作者富有感染力的笔触一次次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享受身临其境般的旅途风光。
从国内到国外,到过《济南的冬天》《西湖的雪景》《故都的秋》《昆明的雨》。 欣赏到《海上的日出》《远处的青山》,深入《海边幻想》。最远去到《 孟加拉风光》 《我的伊豆》,感受《 归来的温馨 》《四季生活》的温馨等等。
其次,给孩子们上了网课。
还有,每天坚持给羊城读书慧朗读《宽恕就是爱》。每天3,4分钟,半年竟然读完了一本书。
最后,要说说假期最大的收获便是重读了《红楼梦》,以及遍览了各路大神五花八门的研究、探轶、考证、解读和评论,可谓对红楼梦进行了一次深入全面的了解。
其中最有名是喜马拉雅平台《刘心武讲108回红楼梦》。
刘心武先生曾在百家讲坛讲过《揭秘红楼梦》。在对十二金钗进行人物原形的探究和揭秘中,我认为对秦可卿这个人物的揭秘最为成功,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集。至于他认为林黛玉沉湖而死的命运结局,我至今持怀疑和保留态度。
刘先生说他和他的老师周汝昌先生不是探轶派而是考据派,他们根据红楼梦文本和脂砚斋批语考证出《红楼梦》不是120回,而是108回。
他们认为,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宁荣二府和大观园众儿女的命运结局严重违背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为此续写了后28回红楼梦,形成这个《108回红楼梦》的新版本。
那么,该如何看待后28回的续写呢?
个人觉得能根据脂砚斋的批语,以曹雪芹惯用的无一字闲笔,无一句闲话,以及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大手笔、大伏笔来看,续写完成28回红楼梦的确不容易,且也有一定的道理,值得学习、尊重和敬佩。
这需要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才能做到。
然而,有些地方,包括对前面80回的讲解,难免给人留下牵强附会之感。
比如关于贾探春判词前面几句: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刘先生认为两个放风筝的人都是同一个人,一个代表在贾府的探春,另一个代表被南安太妃收为义女的探春。
明明前面七十回有一个大伏笔写得很清楚,探春放的大凤凰被天上另一个凤凰绞在一起,又有一个喜字风筝缠绕过来。这段描写大有深意,三个风筝,至少三个人在放风筝,怎么能说是同一个人呢?加上后来的杏花签,影射贾探春必得贵婿,暗示其远嫁为王妃之事。
其次,关于贾母之死,说是赵姨娘故意在贾母窗前透露史家被抄的消息,而导致受刺激中风而死。
《红楼梦》表面上看似写爱情和繁华而精致的富人日常,但表面之下政治斗争却暗流涌动。书中既有太上皇为代表的月派和当今皇上为代表的日派,两股政治势力自然会形成两股势力集团。以贾家这些老牌贵族是旧势力月派的利益集团代表。但凡带有“忠”“顺”等封号的贵族则是新势力日派的代表。
四大家族的史家,一门两侯,一个保龄侯,一个忠靖侯,到四十九回,史鼐一门还在升迁中。可见史家是新派势力。皇帝要抄的旧势力而非像忠靖侯这样的“忠臣”。
所以刘先生说史家被抄这点就站不住脚。
再说赵姨娘为什么要故意把消息透露给贾母呢?逻辑是:赵姨娘为了他的儿子将来能继承家产,所以想害死宝玉。但要害宝玉,必须先害黛玉,害黛玉又须先害贾母。
毋论这逻辑是否成立,且说贾母,她是什么人呀?一个精明能干、身体健朗,正如她自己所说:从重孙媳妇五十四年来,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就值得这样。会因为听到一个消息就承受不住打击了,至于中风而亡吗?
此外,还有黛玉之死;卫若兰把金麒麟交给茗烟,等等就不展开来说了,总让人觉得有穿凿附会自圆其说之嫌。
在听刘心武108回红楼梦的同时,还同时展开蒙曼、王蒙、白先勇、董梅等著名人物讲红楼梦节目。
蒙曼讲秦可卿这个人物,也提到了她的身份存在不少谜团,但仅仅列出了可疑点,解释得却有些轻描淡写,不过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不能让人信服而已。
讲得最好的是董梅老师,她撇开红楼文本以外的东西,紧紧抓住红楼梦主旨大意,分别从俯瞰红楼、生活美学、文学杰作、哲学大观等不同的角度,来诠释《红楼梦》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通灵石是一块顽石,绛珠草是一株仙草,一石一木,是作者最高的人文理想,也是全书符号象征体系的核心,还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的自然观。
而现实世界中的甄士隐和贾雨村,则是作者对人生价值观的表态,一真一假,代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取向。
董梅老师认为,《红楼梦》作者想说的是,这一石一木从神界来到尘世间走的这一遭,一个是为了证空,一个是为了证情。
空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世间万物不过都是成住坏空,但不能因为一切终将归空就否定生命,否定存在和过程的意义。
“证空”和“证情”两条故事线索,始终贯穿于宝玉的成长历程。
红楼梦可以看成是贾宝玉的心灵成长史。
相对于中国文学里传统的男性形象,贾宝玉完全是一个“新人”。
他的形象所包含的人文含量,是过去所有中国小说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他清净、善意、深情,以平等之心对待他人的生命,是一个超前于时代的、不为众人所理解的人文主义者;一个始终不舍深情,寻找生命的人;一个对生命、对一切美好事物怀有大悲悯的人。
我觉得,董梅老师这种解读方法这才是读懂红楼梦,读懂人生的不二法则。
其他人对红楼梦讲解,无论写得有多好,分析得多有道理,还是让人遗憾地想到张爱玲的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
张爱玲批评红楼梦后40回“语言乏味,人物面目可憎”,曾有心续写红楼梦,但这个愿望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实现,竟成了张爱玲一生的红楼梦魇。
假若张爱玲续写了红楼梦,会是怎样呢?
此又添一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