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哲思】

【阅读·哲思】

作者: 挹洗俏月 | 来源:发表于2023-04-20 18:12 被阅读0次

    日期:2023.4.21癸卯年 三月初二 星期五

    备注:Day524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道商范蠡》之《老子:道学引领者》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李海波



    内容: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在太史公记载中,当年的孔子从鲁国赶去洛邑拜见了老子并咨询:该如何才能恢复周朝的“礼制”,恢复昔日的盛世。

    老子针对当前孔子的状态,给出了建议:

    首先,顺应时机。时机到了就把握机会,积极有为;时机不到,就稍息等待,甚至隐藏无为,卑微低调做人,而不能不遵循规则地强行和冒进。

    其次,“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要学会隐藏自己的实力,韬光自己的智慧。

    最后,把自身修养中的不利因素去掉,如“骄气、多欲、态色、淫志”,这些都不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

    老子告诫孔子:“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毌以有己。”(《孔子家语·观周》)一个聪明深察的人而走近于失败者,是因他喜欢议论别人是非;一个博辩广大的人而危害其本身者,就是因为他喜好揭发别人的罪过。为人子者不要只知有己,为人臣者不要只知有己。

    孔子回去后,不但虚心接受老子的教诲:“子绝四:毌意、毌必、毌固、毌我”(《论语·子罕》),也在自己的人生中领悟深思,积极践行。他从老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的教诲中,悟到了“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拜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并称这是“损之又损之道”。

    在孔子看来,品德、学识、努力并不是最终赢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是否成功,能否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如鱼得水,除了必须具备上述这些基础条件之外,更需要候“时”得“机”,才有机遇与幸运的青睐。所以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而事实上,“不遇世者众”,唯有“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实现人生的辉煌。

    水有源,树有根。老子也是有老师的。《文子·上德篇》曰:“老子学于常枞,见舌而守柔。”常枞,也有学者认为就是商容。因为《淮南子》说:“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老子曾给跟他学得和悟出什么“道”?就是保持柔弱的生存之道。

    孔子并不是老子培养成才的唯一学生。孔子并不是老子培养成才的唯一学生。首先抓住机遇的是周王朝一位贤大夫尹喜。在春秋时期,受老子影响至深却不为外界所知的,则非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武的好友伍子胥也曾面见老子,受他指点。但他并没有掌握好老子“自在者明”的教诲,最后因性格的强势酿成大祸。

    《庄子·天运篇》记载了一则故事:孔子拜见老子回去后,整整三天不讲话。弟子们好奇地问:“先生见到老子,对他做了什么诲劝吗?”孔子说:“我直到今天才以现老子的思想才是真正的龙呀!”龙,使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我只有张开嘴巴惊诧并仰望的份,哪里敢对他做出诲劝呢!

    孔子的这番话却让无限崇拜自己的弟子子贡很不服气。于是,子贡以孔子名义拜访了老子,以远古时人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各不相同,却都有好的名声为问题向老子发问,为何老子认为他们不是圣人?

    老子反问:你凭什么说他们各自有所不同?

    子贡答:尧传给舜,舜传给禹,大禹用力治水而汤用力征伐,文王顺从商纣不敢有所悖逆,武王悖逆商纣而不顺服,所以我外语他们治天下的方法不同。

    老子说,黄帝治理天下,使人民心地淳厚保持本真,天下大同,人民团结。尧治理社会,使民心亲爱,尚可,就是让老百姓爱自己的亲人,爱父母、爱兄弟、爱子女基于爱其他的人,有了区别,有了等级。舜治理天下,使百姓心存竞争,怀孕妇女十月产子,孩子五个月就张口学舌,不等长到两三岁就开始识人问事,于是开始出现夭折短命的现象。夏禹治理天下,使百姓心怀变诈,人人存有机变之心因而动刀动枪成了理所当然之事,杀死盗贼不算杀人, 人们各自结成团伙而肆意于天下,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所以天下大受惊扰。三皇依仗他们的心智,上而不见日月的光明,下而违反山川的精华,中而破坏四时的运行。由此可见,他们的民智毒如蝎子的尾端,就连小小的兽类也不可能使本性和真情获得安宁,却还自以为是圣人,不是可耻吗?”

    “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义,失义而后有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的一番追问,听得子贡坐立不安,惊慌失措。

    范蠡是计然的学生,计然是老子的门人,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种关联浸入了范蠡一生为人处世的思维之中。明师难得,贤徒亦难得。计然,绝对是幸运的。他的幸运在于,不但投拜和拥有了老子这样的明师,还培养和成就了范蠡。

    启示:初听“毌意、毌必、毌固、毌我”的详解是在东方甄选直播间董宇辉的讲述。毌意,就是不瞎想瞎猜;毌必,就是不独断;毌固:不固执己见;毌我,不以自我为中心。

    结合今天所学内容,我发现个人的修养在品德、学识、努力之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文中举例的伍子胥虽和好友孙武见过老子并受他指点,但并没得到“曲则全,枉则直”的忠告,或者说没有掌握好老子“自知者明”的教诲,因性格的强势酿成大祸。

    其二,在子贡看来,尧舜禹虽治理天下方式不同,却都有好的名声。老子听完后却说:

    “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义,失义而后有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社会构建符合客观规律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就提倡德行;如果德行优良的社会也不存在了,就提倡仁慈;如果宅心仁厚的社会也失去了,就提倡义理;如果秉持信念的社会也失去了,那就提礼法。而社会靠礼仪法律震摄从而遏制犯罪,那么这个社会的忠义信用就很低了,离乱世也就不远了。

    儒家认为,要结束乱世,首先要重建礼法,用礼仪约束人们言行,用法度规矩规范人们行为,然后教化人们读书,让人们明晓大义,这样,就可逐步拔乱反正。

    道家认为,要结束乱世,首先要让君臣国民皆有其道,诸君得道,顺势而为,自然水到渠成,无往而不利。

    像儒家那样自下而上,徒有治世之表象,却无治世之神韵,只是表面上看起来,结束了乱世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哲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td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