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话题讨论 “曼德拉效应”

话题讨论 “曼德拉效应”

作者: 牛顶风 | 来源:发表于2020-04-23 09:09 被阅读0次

    填空题

    56个(),56朵花。问你括号里填什么?

    56支钢叉,56只猹,56支闪亮钢叉放你家,56支钢叉汇成一句话,叫你偷瓜!叫你偷瓜!叫你偷瓜!

    哈哈,说回正题。

    结果是90%的以上的人都会填错为 “民族”。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今天介绍 “曼德拉效应”。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在非洲甚至世界政坛上都是一颗耀眼的和平主义者,他的号召力影响了全世界,在囚牢当中,全球53个国家的2000多名市长、78名英国议员联名情愿要求南非将其释放。

    image

    曼德拉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志,对南非而言,他扮演了“国父”的角色。2013年曼德拉葬礼的消息突然传开,这一爆炸性的消息,迅速在全世界各地引起了反响,而这种反响,竟然是一种记忆混乱。

    在全世界各地,许多互不相识的人都声称看过纪念曼德拉的电影,包括电影的名字和内容都基本上一致,然而这部电影却从未拍摄过,这种现象因为“对事情持有错误的印象”而得名。

    人们将曼德拉出狱理解为了葬礼,而每个人在相互攀谈时,记忆链在不断加强,从而造成了认知错误,就好比前几年,关于“具”有两横还是三横的讨论。

    image

    有书友说到,自己也有过类似经历。

    小的时候看电视,每次歌手唱外语歌的时候,下面都会滚动着歌词,我一直以为是:意大利歌词:xxxxxxxx,还寻思为啥大家都这么喜欢唱意大利的歌曲,后来才发现,那是:歌词大意:xxxxx.

    很多所谓的曼德拉现象,应该和我这种差不多。

    “提问者暗示”实验

    心理学家给被试者们看了一个交通事故的片段,然后让被试者们回忆看到的画面和细节。

    在让被试者回忆时,心理学家会采用不同的提问措辞进行暗示,而被试者则会受到这些措辞暗示的影响,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

    比如,在让被试者评估车速时,心理学家用了“相撞”、“冲撞”、“撞碎”等词语来描述撞车,结果,被试者给出了差别很大的评估车速。心理学家还故意编造了一些假的细节,被试者也会顺着这些假的细节,回忆出一些不存在的结果。

    image

    “商场走失”实验

    心理学家又设计了一个“植入错误记忆”的实验,也就是“商场走失”实验,来证明人的记忆不可靠。

    “商场走失”实验具体是这样的:

    1.给24个被试者讲述他们在儿时发生过的4个故事;

    2.这4个故事中,有3个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有1个在商场走失的故事是虚构的;

    3.这个“商场走失”的故事并不是胡乱编造的,里面有很多由被试者的亲戚朋友提供的细节,比如商场的特征等。

    实验的结果是:

    1.听了这4个故事后,有6个人,也就是25%的人认为他们对“商场走失”这个故事是有印象的;

    2.当被告知这4个故事中有1个是假的之后,有5个人认为这个“商场走失”的故事是真的。

    所以,看见回答中各种“我确实记得“”我真真切切地记得”“我发誓”,实在没办法那么笃定地相信他们真的穿越了时空。

    image

    其实大家应该都发现了,曼德拉效应多发生于一些大家都知道然而并不是非常熟悉的事物上,这种事物往往最容易发生记忆偏差。发生偏差概率越大,记错了的人也就越多。被有心人点出之后这些人抱团取暖,就是不肯承认自己记错,把一切都归结于“平行空间”、“时间穿越”之类之类的。我觉得他们应该学学物理。

    各位书友,不知你们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欢迎留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话题讨论 “曼德拉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to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