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40岁之后的职业生涯也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0年到1983年,巴菲特在生意伙伴查理·芒格的影响下,从一位成功的基金管理人跃升为投资大师。
1970年,40岁的巴菲特宣布退休,不再成立新的合伙人公司,同时将现有公司清盘,所有资产装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把这家纺织厂变成了一家投资公司。
巴菲特做出这种改变,芒格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8年,芒格到奥马哈拜访客户时认识了巴菲特,二人一见如故。芒格看出了巴菲特的问题,他觉得巴菲特受格雷厄姆的影响太大了,总是寻找最便宜的公司。
尽管这些公司都很不错,但它们的规模普遍比较小。芒格建议道,像巴菲特这样有天赋的人,应该去做“大生意”。
为了进行资本运作,巴菲特和芒格需要购买更优质的资产。这对巴菲特而言,意味着投资理念的重大突破,因为优质资产往往不便宜,这种投资远远背离了他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的价值原则。
不过,他还是想方设法降低买入成本。例如,两人打算买下喜诗糖果公司,这是在北美地区非常著名的糖果品牌。溢价非常高,公司资产只有500万美元,市值却高达3000万美元。
此时巴菲特还进入了一个新的投资领域,那就是新闻业。他投资新闻媒体不光为了赚钱,更重要的目的是获得影响力,接近美国政治精英阶层。在任何国家,政治都是财富的重要来源。
从1975年开始,两人遭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怀疑他们联手操纵股价。芒格认为,旷日持久的调查损害了他们的商业声誉。
他对巴菲特说:“如果一个警察在路上追了你500公里,那么你肯定要收到罚单了。”于是,两人开始精简旗下股票,逐步将两家公司合并。
第二阶段,从1983年到九十年初,巴菲特的个人声望快速上升的时期。
与芒格的公司正式合并后,巴菲特进行了一系列大型收购。第一宗是内布拉斯加州家具城,该公司创始人名叫布鲁姆金夫人,人称B夫人,是继格雷厄姆之后又一位受到巴菲特尊敬和爱戴的商业前辈。
巴菲特的另一项投资极大提升了他的业界声望,那就是拯救了华尔街金融巨头所罗门公司。1987年,巴菲特开始买入所罗门公司的股票,他主要看重这家公司在债券市场的垄断地位。
1990年,所罗门公司国债部门负责人莫泽尔捅了个大篓子。整个所罗门管理层面临被一锅端——集体进监狱的危险。
1991年8月17日,星期六,所罗门董事会做出自救方案,管理层集体辞职,请巴菲特担任董事长,重组公司业务。
巴菲特和芒格跟各大监管部门紧张交涉,巴菲特告诉监管者,如果他们不撤销对所罗门的重罚,自己就离开公司,彻底不管这烂摊子了。终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打来电话,请求巴菲特“无论如何也要留下来”。
财政部撤销了原来的处罚,换成一个比较轻的惩罚方式。所罗门公司赢得了自救时间。
1993年,巴菲特和芒格完成了对所罗门公司的重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因此翻了一番。
第三阶段,巴菲特从九十年代初至本书出版——也就是2008年的投资和人生。
1991年巴菲特接管所罗门公司后,伯克希尔哈撒韦每股涨到8000美元,这让巴菲特以38亿美元身家成为美国第二大富豪。
他的投资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除了保险、传媒、高端制造业等,还包括可口可乐等快消行业。
随着美国经济欣欣向荣,巴菲特不必花费太多力气,就可以享受资本市场上涨的红利。
1996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高达3.4万美元。对于那些从1957年就开始给巴菲特投资的人,当年投入的1000美元,到1996年已经变成了1200万美元。赚钱对于巴菲特而言已经不是问题,他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花钱。
此前巴菲特的慈善事业主要是通过妻子苏珊进行的,父亲去世后,他不再是共和党的铁杆支持者,而是在妻子影响下,开始关注少数族裔和穷苦大众。
但巴菲特对苏珊做慈善的方式并不满意,觉得效率太低了。他更认同盖茨对慈善事业的看法,在巴菲特集团1995年的年度会议上,受邀发言的盖茨说:“我们不应该通过一个人捐出多少钱来衡量他的成就,而是应该用这些钱挽救了多少人来作为判断尺度。”
2006年,巴菲特宣布将捐出自己持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份中的85%,其中绝大部分逐年划拨给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会。
因为这笔捐赠,巴菲特持有的股份不断下降,2008年以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翻了三倍,但他的个人财产变化不大,有些年份还出现了缩水。
有人说,盖茨简直就是巴菲特的儿子。其实,两个人的关系已经胜过亲情,盖茨用慈善事业改变世界的理想,也成为巴菲特晚年的人生寄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