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96905/f079406f50a74c17.jpg)
文:蔡垒磊
常有人在坏人被抓或得到惩罚的时候感慨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那天网到底是不是疏而不漏呢?
当然是不可能的。
坚信天网疏而不漏的,都混淆了一个概念,那就是人生中的单次概率,和单次概率重复后至少中一次的概率。
一个人作了恶,当然不一定被抓,比如被抓的概率只有20%。但如果其因为作恶却没有得到惩罚,从而认为这是一个“好路子”,继而接着“占便宜”,那么10次里至少被抓一次的概率是多少?
1-(0.8^10)≈90%
也就是说,哪怕单次被抓的概率只有20%,仅仅出于重复尝试,10次之中至少被抓一次的概率也会高达90%。
只要“恶”的行为重复次数足够多,“恶有恶报”几乎就是确定性的。那么“善有善报”呢?
同理,从单件事情上讲,善报的概率其实是没那么大的。这时候很多人就按耐不住了,可能会跳出来说:为什么我行善却没有善报?那我再也不行善了!!
依然是数学没学好的问题。
单次获得回报的概率不大,不代表行善事就无用。那些因坚信善有善报而持续行善的人,最后基本都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善报。为什么?因为他们不在意一时的不报,持续做下去,那么“总会有一些报”的概率就变得无比大。
假如你觉得自己理解了这道数学题,却无法在生活中践行,那就说明其实你并没有真正理解。
现在假设,你做某件事的破产概率是1%。你觉得1%的概率很小,于是经常做,尽管你也知道“可能”有一天会破产,但就是克制不住要做。
再假设,你做某件事对你获得机会有0.1%的帮助,你做了两三次没结果就不想做了,尽管你也知道“可能”有一天会获得某个大的机会,但你就是懒得动。
这就是对数字不够敏感的后果——模糊、不量化,就不够直观、没有概念,就无法指导行为。
再说个投资领域的应用。
大家都知道要参与一些亏损有限但收益无上限的游戏,但这种游戏的“亏损有限”指的是什么?全损——即用一倍的亏损幅度,去押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收益可能性。
但概率可能会对等吗?当然不可能。
既然如此,那些将所有钱都押在单个这类小概率获胜的游戏中,期待暴富最后却全损的,值不值得同情?
我认为完全是咎由自取——任何否认这一点的都应该自省。
正如持续行善一样,你必须忽视在大部分的事情里,大部分的人都不给予你正向反馈的客观现状,还能坚持做下去,才有可能在某一处获得一个令你感到惊喜的大回报。
你根本不知道回报来自哪一个,也不知道何时何地,但就是能够获得——在别人看起来,获得的那一次是靠运气,但其实这又关运气什么事呢?
这种基于你自己的特定动作,最终导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才真正算补全了这个道理。
很多人觉得自己懂了“大道理”,其实他们是背下来的。
所有的大道理都一定有其自身的应用背景和前提,正因如此,那些高度抽象的大道理之间常常会互相矛盾——正说反说的大道理你都能找到,例如:
先下手为强;后发先至
顺其自然;人定胜天
……
诸如此类。
如果你不深入思考它们的应用前提,很容易就会认为大道理都是信口胡诌,是人人皆懂却无实际用处的东西,于是自然无法拿来指导实践。
但其实真正无用的是什么?
懒惰者的大脑。
“ 补充一个生活彩蛋作为结尾:
我们有时会在不经意间,在城市的某个角落碰到某个意想不到的熟人。我们以为很巧,以为是缘分,以为是上天安排,其实都只是数学问题。
当我们没有预设具体的“某人”、“某地”和“某时”时,由于我们不停地出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认识的熟人又多,那么哪怕城市再大,至少在某一个地方、至少在某一个时间、碰到任意一个熟人的概率也就变得不那么的不可思议了。 ”
--------------------------------------------
蔡垒磊:著有畅销书《认知突围》、《爱情的逻辑》,2017亚马逊年度新锐作家、中信最受欢迎作者,2020年当当影响力作家,社群读书APP【蚂蚁私塾】创始人。
视频号:蔡垒磊
公众号:请辩
微博:@蔡垒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