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你想过吗?这一生什么是属于你的,永远不会被偷走?
从小,我就是一个爱书的孩子,强迫症一样的爱。买来书,先选一个漂亮的书皮,里面不会折角,不会用笔勾画。但是,里面的黑白图片,我必会用彩笔涂上颜色。
假期我喜欢翻开书,与书中的“小伙伴”,一天天的腻在一起。与妈妈出门去旅行,没有统一景点安排的时候,妈妈会找购物中心逛逛,而我拿着一本书,在妈妈回宾馆之前,连厕所也舍不得上,一分钟都舍不得停下。
在别人的眼里,我是“个色”的,孤独的,而那却是我所有童年时光里最幸福的片段。舒克和贝塔的辩论教会了我很多基础的逻辑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学会了自我治愈的能力。童年时期的阅读是我的堡垒,让我建造起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没有争吵与不安,爱与善才是唯一的主题。
大学时期,我的课余时间是不停地借书,读书,再借书,再读书......窝在宿舍里看书,给了我最大的满足感:我在马尔克斯的世界里看到炙热了艳阳和浓郁的殖民风情的南美小城。在沙翁笔下见过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也跟着三毛见过不一样的撒哈拉沙漠。
阅读也许并没有让我活得更好,但让我活得丰富。
工作、结婚、生子,这些年,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我却不再有时间读书,偶尔手里捧着书,心里也天马行空地想着别的事情。我忙着业绩,忙着带孩子到处旅行,却忘记了,阅读一本书。
2020年,疫情让很多人的各种计划搁浅。我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的前半生,好怀念我那些年能够心无旁骛阅读的年华。
三毛说过:“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到的书籍都是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然潜在的”。读过的书以让我的思维有更多的角度,让我见识丰富,让我能够在给孩子讲未来的时候,更有画面感。而当年读的书对于我的意义,恰如伍尔芙所说:“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那些年读过的书如同一束烛光,照亮了我黑暗的童年和青涩的大学时光。
这一年,无论多忙,我都会在一个月里挤出那么两天,推掉所有事情,找一个空间看书。那种长时间专注于一本书的投入的感觉,就像一条巨大的鱼钻进深海里那样痛快。
回首2020年,时光一去不复,唯一抓到手里的,就是这一年读过的书和一本本读书笔记,只有这些让我真正成长了。
最后,分享一个博士生读书的故事:
他仿佛是对自己的玩具了如指掌的小男孩,坐拥数座自己无比熟悉的图书馆,大到历数全国能够外借台版书的高校,小到一个博士生一个月最多能借到59本书,侃侃而谈,显得异常满足。他在文章里写阅读速度时说“没有100本阅读量无从谈技巧,没有300本阅读量无从谈速度,而认识他的人则戏称,他有时候让人觉得,没读过几百书无从与之交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