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医同盟医生集团首个人工智能产品——早产儿眼底病变医学影像智能识别系统问世!
随着我国新生儿重症医学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低体重早产儿得以存活,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国内专业儿童眼科医生稀缺,在诊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领域,训练有素的眼科医生一直非常缺乏,加上基层医院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技能落后、医师阅片量大等问题,导致无法及时发现眼底问题,及早地进行治疗。
大医同盟医生集团研发团队成功开发的早产儿眼底病变医学影像智能识别系统,由大医同盟技术团队与顶级的眼底病专家团队共同开发。利用眼科大数据资源,结合眼科专家严格标记的匿名数据,采用主流的神经网络算法(CNN)、AutoDL、模型网络结构搜索、迁移学习技术、并针对标注数据自动优化,对大量早产儿眼底标注图像进行深度学习,构建了适宜早产儿眼底诊断的智能软件模型,该模型解密了有经验的眼科专家识别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知识体系。
因此,即便是没有这种经验的临床医生也可以借助该模型及时并准确地对婴幼儿进行诊断,大幅度提高医生临床诊断的效率。
北京人民医院眼科专家梁建宏强调,新生儿筛查在发现遗传性眼病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新生儿的眼底病变筛查中尤为重要。新生儿由于自身的特点易造成眼病漏诊,导致视力发育障碍。因此要对新生儿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发现眼底的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重点是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其中,有经验丰富的专家阅片是及早发现病变的关键。早产儿眼底病变医学影像智能识别系统能够很好的改变医生少、阅片经验不足、漏诊的情况。结合该系统,加上大医同盟医生集团眼科专家团队的力量,能够快速打通发现、诊断、治疗的贯穿环节。
大医同盟医生集团研发总监周天表示,在诊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领域,训练有素的眼科医生一直非常缺乏,如何才能让专家的知识、技术、经验有效的传递给基层医生,如何让基层患者享受到专家服务是非常重要的。据我们了解到,国内早产儿眼底病变的专家非常少。当前即便是在美国,对经过良好ROP诊断培训的眼科医生也存在很大的短缺,从而造成了巨大的儿科空白。
早产儿眼底病变医学影像智能识别系统经过大量眼底图像标注训练,目前已完成首个功能性版本的发布,相关内容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当前版本可实现ROP病程五个阶段及AP-ROP的智能化影像识别,自动识别准确率可达82%左右,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地优化当中。基层医生通过智能阅片系统,准确、量化、及时地对病人眼底影像进行初筛,将有效协助医生的诊断、提高诊断效率。
尤其是对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大医同盟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医生集团,充分发挥IT技术和专业技术的双核优势,利用自有的O2O高效的远程医疗体系,将有效促进分级诊疗的推进、缓解地区医疗差异、提升基层医院眼科医疗水平,协助医生快速诊断眼底病,有效降低儿童盲发生率。
这项系统中的算法主要是基于国内早产婴儿的大量的数据结果。目前大医同盟医生集团技术团队与医生集团内多位国内外顶级的眼科专家合作研发;同时团队也在探索该算法是否可以用于诊断视网膜除血管之外其他部位的图像,其最终目标是能够让医生将该技术纳入临床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