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师如何听讲座,才能使学习收益最大化?

教师如何听讲座,才能使学习收益最大化?

作者: 幸福打在头上 | 来源:发表于2022-08-12 21:50 被阅读0次

    总体来讲,听讲座要在讲座前充分准备,在讲座中充分吸收,在讲座后充分消化。

    1.讲座前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前,教师至少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第一,学会选择。

    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现在学术会议非常多,主题多样,形式多样,既有线上的,也有线下的,既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面对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教师首先要了解会议主题和基本内容。如果与自己的兴趣点不吻合,与自己的专业发展愿景不相关,那可能就没有参加的必要。

    其次,教师如果确定参加,那就需要对会议内容和不同的讲座主题进行必要的选择,明确哪些讲座是要重点学习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

    第二,提前备课。

    很多学术会议主题单一,或者只有一场专家讲座。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参会前需要对讲座主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否则,即使专家讲得再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有时候也难免会听得一头雾水。

    2.讲座中

    每位教师听讲座的方法与习惯不尽相同,以下三点或许是多数教师都会坚持和使用的,并且做得越细致,就越有助于理解、领悟、学习讲座的内容。

    一是要善记录。

    不仅要记录讲座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创新点、突破点,还要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心得。讲座过程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有些教师越来越不愿做笔记,往往只用手机把PPT拍下来,但没有留下自己在听讲过程中的体会与思考。讲座过后,要么把所拍的内容束之高阁,要么在回顾时却发现难以串联起讲座专家的学术思路。

    在记讲座笔记时,我们需要熟练使用媒体手段。如果习惯用电脑记录,可以在记笔记的过程中把重要的PPT照片直接插入记录文档,使笔记内容更具完整性,这样对后续的学习与回顾也更有帮助;如果是手写笔记,也可以适时加标注,标注清楚哪些重要内容来不及记录,但有照片可供参考。

    二是要多联系。

    联系分为两个不同层面:一是与教学实践多联系;二是与讲座专家和教育同行多联系。

    一线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因此在学习讲座的过程中要多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联系。

    如果讲座是通识性的,比如是针对《课标》的解读,那教师就要基于《课标》的相关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看看差距是什么,短板在哪里。

    如果讲座是专题性的,比如是关于写作教学的,那教师就要把专家的经验和方法与自己的写作教学实践相联系,看看如何能把讲座所学更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教学当中。

    如果讲座是方法类的,比如课堂教学模式,那教师就要以批判的眼光辩证地看待模式的可行性,要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联系,看看是否适合自己的校情、学情,是否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或者思考哪些环节是可以吸收借鉴的,哪些环节是可以变通使用的。

    听讲座,不能只限于听,只有把讲座内容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联系,讲座的学术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学术讲座也为老师们加强与专家及同行们的联系与沟通搭建了桥梁,是老师们建立学术朋友圈的良机。多数讲座专家都非常愿意与一线教师加强联系,因为他们能从教师身上获悉教学一线的实际困惑和问题,能明确教学一线在学术支持上的真实需求。同时,一线教师加强与专家和同行的联系,也便于今后在教学实践中遇到新问题、新现象时,可随时请教交流。

    再者,参加学术讲座的教师同行众多,专业相同,研究方向相通。这样一群有共同研究爱好的教育同行之间的互通有无,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不竭资源和动力。

    三是要会提问。

    学术会议能否取得理想效果,一方面在于讲座本身,另一方面则在于与会人员的提问。古人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一定是在某一领域或某些领域有长期的关注、研究、实践和总结。而专家讲座的内容受时间所限,往往只能展示其专业研究的冰山一角,有很多真知灼见,则可能会通过回答与会教师的现场提问得以呈现。在很多学术会议,特别是研讨会中,精彩的现场提问与专家解答往往会把会议推上一个新的高潮。

    当然,提问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因此,真实问题的提出是关键。通常,教师在会议上提出的问题有三个来源:

    一是自己日常教学实践中与讲座主题相关的问题;

    二是在讲座前的准备过程中发现或想到的问题;

    三是在听讲座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很多善于学习的优秀教师都非常珍惜与讲座专家面对面对话和碰撞思维的机会,如果能与专家现场交流这些新老问题和困惑,并得到即时点拨或解答,会使教师对讲座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在实践中运用得更自如。

    3.讲座后

    学术会议的最重要目的就是指导、引领和服务教学实践。听完学术讲座后,如何将所学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这是教师在讲座后需要思考和落实的。

    第一,要及时回顾和学习讲座内容。

    这与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上温故知新是一个道理。如果讲座之后不回顾、不思考讲座内容,那学习效果基本就趋近于无。专家讲座内容有的很前沿,有的很深刻,有的很有理论高度,这都需要教师对相关的讲座内容进行再回顾、再学习、再理解。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浮浅的短暂性认知,很难对教学实践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关注重点,进一步拓展学习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

    一次讲座的时长一般为一两个小时,最多也不过三四个小时,往往只是专家研究成果的部分展示。如果教师要对该学习主题进行深入研究,那就需要拓宽学习范围。

    第三,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反思与校正。

    讲座是他山之石,如何攻好自己的课堂教学这块“玉”,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调整。课堂教学不是工业流水线,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教师只有把讲座的理论和方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并根据学生反馈、评价反馈和自我认知,进行必要的反思、改进与优化,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讲座对实践的指导价值。

    第四,进行阶段性的分析与总结。

    对于一部分既追求教学实践成效,又有学术研究精神的教师来说,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对学术讲座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乃至升华。这是一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术型、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师如何听讲座,才能使学习收益最大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yf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