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062字,阅读预计时间为6分钟。
严格来算,我已经快3周没有发过推文了。有的时候会羡慕那些能日更的大佬,我不行,我发推文很看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再忙也能发出一些东西,emo的时候就会拖更。
每次聊到未来规划和专业薪资,我都会和JJ(JJ在18年以较高的分数被武汉理工的机械专业录取,现在保研到华科的机械专业)一起emo,总觉得要是能以现在的见识回到当年选专业的时候就好了。
有的时候我会想,这个专业到底值不值得读博?读完博已经28、29了,那个时候的我能不能撑起一个家庭?我是不是真的适合做科研?我一直以来都不想考公务员,总觉得那样的生活一眼就能看到头,平平淡淡,不是我喜欢的;但似乎科研这条路也是能一眼看到头的,带学生、做研究、写论文、审稿子。前几天上硕士生英语的时候,老师说他课余时间全在改论文,改全校各个专业的英文论文。当我把自己代入进去,我觉得无聊极了,更别说以后可能会面临的在“非升即走”的基础上同时带学生、想课题、审稿子、写本子、多参会......
可是,又有哪条路不能一眼看到头呢?
回想一下,我好像只是在高考后恰好选中了这个专业,在转专业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喜欢什么专业,同时在植科院又积累了些资源和人脉,所以没有转。又因为好强性格的原因,不断的努力、拿到更多的资源,看似是一个良性循环,但转念一想,换一个专业或是工作,我应该会同样努力。
每当这些想法出现时,我就几乎没办法正常学习和工作。
最近有这种感觉恰好是事情很多的时候。因为事情多,我会先做to do list,然后一件一件的完成。尽管我知道事情需要一件一件的做,但思绪还是会在不经意间飞走,然后一发不可收拾,至少一天是没办法做事情了。
这种想法在我开始思考做什么课题、是否读博、在哪读博等问题的时候,出现的愈加频繁。
201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诺奖得主爱德华-莫泽[1]在B站上发布了一个视频,讲的是科研工作者的emo该如何缓解,他在视频中给emo解释为“比较失落的情绪化,甚至短期抑郁症”。
从他科学家的角度出发,成为一名科学家非常的不容易,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想成为成功的科学家,但却只有几个职位,因此为了能被选中,我们从刚开始得就竞争,需要不断的表现自己,不断的成功,但实验不可能让我们一直成功,所以作为学生、年轻的PI,我们会非常容易变得很压抑。
“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因为如果你想取得成功,你必须要努力工作。”
当他人对你的高期待,遇上了自己的高期待,神经往往很难松懈下来。
谈及缓解办法,他有几个建议
- 不要只专注于你的课题,课题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 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天、玩乐和讨论,并且维系它
我觉得这几点说的实在是太对了,为了自己的课题拼尽全力当然无可厚非,但科研不是生活的全部,所谓“享受生活,努力科研”。
找几个能够交心的人,不管是分享喜悦,还是吐槽,当困难出现时,这些人就是你的后盾,我深有体会。
我很庆幸也很幸运,在大学里遇到很多贵人,他们是老师,是师兄,是朋友。他们知道我有很多想法,所以他们从来不会干涉我的决定,只是用自己的经历和教训去告诉我,不同选择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他们知道我第二天肯定还会元气满满,但还是不厌其烦的陪着我唠。
每次我和Ken聊完天,我都会很开心。撇开我又白嫖到一次练习口语的机会不谈,他一直都秉承着“be nice”的原则,毫不保留的分享他的想法。
Ken前几天设立了free talk的时间,给生活找点乐子。
Today from 16:30-17:30, I will make an open office. You can ask any questions related to science and life and we can discuss anything. You can freely come and leave anytime. I am planning to have this open office every week or every other week if there is demand.Here, you can ask any questions even very simple or stupid ones that you might think.
总结下来,我缓解emo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供大家参考
- 运动(对我来说最有效的方法)
- 和大家聊天、玩耍、吃饭
突然想起来,每当我emo的时候,我就会忽略在努力科研的过程中得到的乐趣:那些bug被解决的瞬间,那些与大家一起讨论课题的瞬间,那些因推文内容不错而被赞赏的瞬间,那些得到不错结果的瞬间......显然,这些瞬间不应该被忽略。
好像在这个阶段,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因此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厌其烦、愈战愈勇就是最好也最让人安心的事。
最后,附上图书馆门口盛开的玉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