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张飞庙多次,最有趣的还是前两次。第一次是1998年,从湖北宜昌溯江而上,那时的张飞庙在云阳老县城对岸的飞凤山麓。第二次是2003年底,沿重庆顺江而下,张飞庙已经搬迁到了云阳新县城对面长江南岸磐石镇龙安村大梁山麓狮子岩下。同一个张飞庙,却在两个地方相遇,物是地非,颇是一番感慨。
张飞庙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相传,张飞急于为义兄关羽报仇,酒后鞭打部将,反被部将所杀。部将张达、范疆欲将张飞首级献给东吴孙权,行至云阳时,得知吴蜀议和,便将头颅抛入江中。有渔民夜里得张飞托梦,到江中打捞张飞头颅,意外捞到一罐金子,于是便用此金在长江南岸飞凤山麓建造了张飞庙。传说是一种美好的寄托,张飞庙,又名张桓侯祠,始建于蜀汉末年,常遭兵火毁坏,但累毁累建,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到如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现存祠庙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
老张飞庙面江背山,依山取势,座岩临江,山水园林与庙宇建筑浑然一体,相互衬托,庙外黄桷梯道、石桥涧流、深潭藤萝、临溪茅亭、峻岩古木等场景,秀美清幽,更有竹林掩映,曲径通幽,独具一格。这是一组匠心独运的古建筑群,气势宏伟壮丽,主要建筑有正殿、旁殿、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杜鹃亭和得月亭,前五座建筑为纪念张飞而建,后两座为纪念杜甫客居此庙而建,是难得的文武合庙,有“巴蜀胜境”之誉。
老张飞庙前150米处的江中,有一东西长200余米、宽10米的砂岩石梁,俗称龙脊石,上有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以来170余字的石刻题记,刻有“大清同治庚午,洪水至此”的150.35米水位线,清同治九年(1870年),洪水将整个张飞庙淹没,这是最珍贵的水文资料。江中龙脊石常年浸在水中,只有每年正月初七龙脊才现形,但三峡大坝蓄水后,龙脊石已经变成了龙潜石。
新张飞庙搬迁到了大梁山麓狮子岩下,是典型的搬旧如旧、老庙新建的庙宇,与北岸依托背靠磨盘寨麓的云阳新县城隔江相望。大梁山气势沉雄,如龙逶迤。新张飞庙依山取势,庙宇巍峨,造型雄伟,布局严谨。沿着码头拾阶而上,远远看见张飞庙的标志石刻“江上风清”四个大字,字体雄劲秀逸,旁边还镌刻有“正气浩然”、“义气千秋”的字样。“江上风清”曾刻在老张飞庙的摩崖上,新址无岩石,只有用钢筋水泥修建,外面再覆以人造摩崖。
老张飞庙门前,原是潺潺溪流,但新张飞庙被人工河取代,庙前延伸到江边的石梯由原来的“东进庙”改为“西进庙”,梯道长度500多米,比老庙石梯增加了一倍多。
从售票处进门,是一条通向庙门的石级,山门高高在上,攀登20多级的台阶才能进入。那座因杜甫写下《咏江楼》诗造就的得月亭,茅草盖顶,正中悬有一口叫灵钟千古的大钟,游客可以在这里敲敲铜钟。
穿过“歪门邪道”,就进入了张飞庙景区。庙门不同于一般庙宇面北朝南,开在正前方,而是开在侧面、斜向西南方向,象征张飞生前心向蜀汉,死后庙门也正对着成都方向。
进庙门过天井就是聚义楼,嵌有刘备、关羽、张飞塑像,结义台前还嵌有抗日将领孔元良将军驻军张飞庙时挥毫赞美张飞的诗文。回观楼内,结义楼两侧均为字画廊,数百块木雕书画、长卷琳琅满目。结义楼正对江心,凭栏远眺,游轮如梭,北岸云阳新城尽收眼底。出结义楼东行,穿过一道圆门就是望云轩,清雅幽静,翠竹青棕,山泉流溢,是翼德思念云长兄的好地方。
走过满壁石碑字画的楼廊,沿石阶而上便是正殿。正殿雄伟岸然,琉璃作瓦,红漆染柱,窗柱上雕龙刻字,威武庄严,给人以神圣之感。正殿正中悬挂“力扶汉鼎”的匾额,神台安放一尊张飞青铜玻璃钢彩塑坐像,取代了老张飞庙的泥塑彩绘像,两侧分别置着张飞长坂退敌、怒打督邮、义释严颜、阆中遇害四组雕像。
偏殿即为娘娘殿,安放了张飞娘娘夏侯氏玻璃钢彩塑青铜雕像,老张飞庙娘娘殿是单独成殿,里面没有塑像,据说原有娘娘泥塑像,文革时期遭破坏,此次恢复,当为历史重现,也让张飞夫妻俩团圆了。
出正殿、偏殿,有一宋式双重檐的六角形亭阁,是张飞庙存世最早的明代建筑。相传,张飞的神灵经常保佑过往三峡的舟帆,送顺风30里水路,后人便在庙内建一亭阁,上书“助我清风”,故名助风阁。
从助风阁再往东,就是收藏有岳飞所书孔明《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石刻的殿宇,后人称这一石刻为典型的“文章绝世、书法绝世、雕刻绝世”的“三绝”。张飞庙内收藏有360幅石碑摩崖石刻、木刻书画,217幅木雕,有许多是古今名家的真迹。
几次游张飞庙,感受的是一种浓浓的忠肝义胆的情义,还有就是儒家那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统思想,溯本正源,谋的是一种大一统的江山统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