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会后,新来的大学生小王就被主任“提溜”到办公室好一通训斥。起因很简单:在刚刚开会时,小王始终端坐不动,完全没有倒茶水的意思,主任急得对他使眼色也不管用,最后只好亲自起身为会议人员倒水。
挨了批评的小王也自有一肚子委屈,因为作为记录的他,满脑子只想着如何把领导讲话点滴不漏地记下来,压根也没想到还有倒水这回事。
他闷闷不乐地回到自己座位,忍不住对资深的办公室前辈老刘诉苦,后者微微一笑说:别抱怨了,主任批评你没有错。进机关,首先就要学会倒水。这可是一门学问啊,年轻人!
倒水还有什么讲究?小王不以为然地说。
那当然。你没听说,细节决定成败吗?不要小看倒水,这里面有规矩有诀窍,够你学一阵的。老刘眯着眼,慢悠悠吐了一个烟圈:想学吗?正好快下班了,我还有点时间。
小王赶紧掏出笔记本,拿出当学生时的孜孜不倦好学上进的劲头,一叠声地催着老刘传授技艺。于是我们就有了下面一番理论。
杯水人生,办公室政治生态环境的潜规则。
【开会时,喝水是王道】
会议是五花八门的,主题内容形式各异,唯独不变的是,开会时大家总要喝水,茶杯是每个会场不可或缺的必备装置。为什么开会时我们会觉得特别需要水呢?
首先,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营养专家表示:以正常成年人的饮水量为计算标准,成年人一天需要喝3000毫升的水,除了每日通过饭、菜、汤、水果摄取水分约1000毫升外,应补充白开水2000毫升。一般来说,我们的会议长度都在2-3小时左右,如果不趁这个时间段补充水分,就可能达不到每日饮水标准,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既然是开会,当然还要发言。主持人、领导者自不必说,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时也得开口。特别是座谈会、汇报会,所有参会人员或多或少都要发言。话说多了,咽喉就会有感觉。此时一杯清凉的茶水,来得正是时候。
会议室基本上都要开空调,冬天暖风,夏天凉气,毫无例外要带走你身体的水分。待在这冬暖夏凉的会议室久了,如果没有一杯水,没准就会变成风干的“木乃伊”。
当让,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喝水可以调节一下情绪,帮你度过漫长无聊的时光。拿起杯盖,轻轻吹一口气,撇去拥挤的茶末,看一汪纯净的茶水如同美人移开了面纱,好不惬意。如果再有两三朵丰满可人的杭菊绽放水中,则更加养眼。既陶冶情操,又培养意趣,还健康养神,可谓一举多得。
所以,开会时人人手中一杯水是万万不可或缺的。
【前奏曲】
如果会已经开了,此时再手忙脚乱地拿杯子,取茶叶,往往会令领导侧目,留下一个办事没头脑的坏印象。而且,这样也容易干扰和破坏会议气氛。
一切准备工作要在会议开始前完成。算起来,要做的准备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茶杯。大型会议统一配备茶杯。小规模会议基本上领导们都自带杯子。虽说现在提倡环保,但是无论如何也要有备无患。会议用的茶杯以白色瓷杯为上佳之选,稳重大气,含而不露。过去,几乎每个机关单位会议室都用的是这种瓷杯,有的印着自己的单位名称和年月日,有的是风景国画,不失为会议室一景。
瓷杯千好百好,只是容易打碎,并且需要及时清洁。因此,这些年来各个机关单位不约而同地都用上了一次性纸杯,虽然不免透出小家子气,但胜在经济、卫生(貌似卫生,其实不然)、省事。需要牢记的是,纸杯务必买质量好的,如果一味省钱买了便宜货,可能会酿成严重后果。试想,当你刚将茶送到会议领导手中,“啪!”杯底被开水烫穿,热流汹涌而出,这还了得?最保险的方法是,用两个纸杯叠加起来,基本可保万无一失。
杯托是衍生产品,但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品。纸杯立场稳不稳,全看下面有没有“托”啊!茶杯要和茶托严丝合缝,如果大小尺寸不对,格格不入,应及早更换。
茶杯准备好之后,就是茶叶,北方多花茶,南方则是一水的绿茶,红茶、咖啡属于另类。打开茶叶桶,先要嗅其味,又要观其貌。存储过期者、潮湿卷曲者、蹂躏细碎者,都要考虑撤换。领导们多是爱喝茶并且颇有懂茶的,他们雪亮的眼睛是瞒不过去的。会议室茶叶固然不需要高档的极品,但起码要保证新鲜干燥为好。
最后就是开水了。别小看这个元素,作用很关键,具有“画龙点睛”之效果。切记,会议室一定要有水瓶——最原生态的储水工具。至于饮水机、电动水瓶之流,只能是配角,让领导们排队从那个细细的水龙头里挨个接水,是不可想象的。开会前要检查所有的水瓶是不是都装满了,瓶里的水是不是开的,或者是不是隔夜水。曾有过把没开的水拿来泡茶,泡了半天一点没热气,茶叶还是干瘪瘪地纠结在一起,真是失败啊!
放好茶杯,撮一撮茶叶丢进杯子,再加上三分之二的热水,会前茶水的准备工作就算是完成了。
【开麦了】
会议开始,主持人侃侃而谈,与会者或沉思或翻看材料,然后毫无例外地前前后后地端起了杯子。这时,你就要开始准备倒水了。
倒水的方法:
开塞——最好先把瓶塞打开,放在安置水瓶的台面上,不要随身携带。这样可以腾出一只手端杯子,避免将瓶塞放下又拿起的麻烦。
持瓶——既然瓶塞已经打开,右手持水瓶时就要将瓶口朝上,免得水不慎流出造成意外。操作要点是用大拇指顶着瓶把手的内侧。
倒水——会议室要保持肃静,所以走在地板上要注意不要发出大声响。要用轻盈到几乎察觉不到的“凌波微步”,走到领导身边,做出加水的提示。如果站位在领导正面,就不必开口,直接倒;如果是站在身后的位置,可以低低地说一句:“加点水”。如果正好遇到对方在喝水,则需耐心等候。参会人员的座位与会议桌之间往往有段距离,座位也可能会安排德比较密集,这时要想取得茶杯就有点困难。要侧身,充分利用座位之间的狭小空隙,将左手无限伸,朝桌上的茶杯奋进,想象一下自己是在做瑜伽动作。所以,矮胖者的身体条件就有倒水的“先天不足”。没错,世界是给瘦子准备的。还有,要牢牢记住一点,倒水时要离人远一点,水瓶不能位于别人的头顶上方,如果距离不拉开,就有酿成烫人事件的危险。
水倒少了显得小气,不够喝,很快又得倒;倒满了,容易溢出流到桌上,很不雅观,领导也没法端起来喝。究竟要倒多少水才合适?严格地说,除了首次泡茶的水为三分之二,其他时候倒水都应该保持水平面在杯口下方大约一指。换算成公式如下:茶水高度/茶杯高度=9:10
要将茶水倒得刚刚好,需要长期的磨练。不光臂力要大,善于控制手臂上的肌肉,不至于一发不可收,还要训练目测技术,准确判断水的高度位置,恰到好处时果断收手。这个结束动作务必雷厉风行,该住手时就住手。最忌动作迟缓,瓶口漏下几滴未来得及躲进水瓶的开水。
倒水的时机:
时机或者说火候很重要。既不能屁股太沉,旷日持久,半天不来“灌溉”,直等到花儿也谢了,杯儿见底了;也不能勤快到频频举瓶,像蝴蝶一样穿梭在会议室里,这除了干扰会议,增加大家上厕所的几率没啥好处。几个关键的节点要把握好,争取不做无用功。
首次倒水——一般在会议开始后10分钟。在这十分钟,茶叶已经在热水的滋润下彻底舒展开来,迫切需要靠第二遍水来出色,我都听到她们迫不及待的呻吟了。
中间续水——各人的饮用速度不一致,有快有慢难以统一,因此只能以主要领导——一般是总结发言者——喝水进度来确定第二次乃至第N次倒水的时机。那么,你怎么知道领导的水喝到需要增添的程度呢?秘诀就是,仔细观察领导举起杯子的角度,如果杯子与下巴之间的夹角在45度或小于45度,可以暂缓倒水;如果大于45度,可考虑适时上前倒水了,千万不可等到其夹角等于或大于90度再恍然大悟般续水。
结束倒水——要会估计会议结束的时间,在散会前30分钟内倒最后一次水比较合适。不少没有“眼力见”的家伙,听到领导讲话中的“同志们”都已经蹦出来,还施施然挨个倒水,简直是浪费我们宝贵的水资源。
倒水的顺序:
中国是讲究秩序的民族,做事不可“逾矩”,倒水也是如此。其基本原则就是一定要从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开始。
如果是大会,就以主席台为先。大会的服务人员多,必须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倒水时排队从舞台两边相对而出,以主要领导为分界线,分别依次倒水,一边朝左,一边行右。
如果是参会人员围坐的中小型会议,就以主要领导为标志,按顺时针方向倒。即使领导们没按照顺时针方向坐,也不必特意要显示大小顺序,来回反复,不然让人觉得非常刻意,有滑头之嫌。
当召开的会议有外单位人员来参加,从待客之道考虑,分两个层次进行,即先将客人的茶续上(按职务大小排序),再给本单位的同志倒水(按照主要领导顺序),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意外情况的处理技巧】
以上介绍的都是会议倒水的常规方法。真正到了现实生活中,不会那么简单,一些事先无法预料的情况随时都会发生。下面列举三种应对异常局面的方法和技巧:
补茶。尽管事前也做了准备,但是难免会挂一漏万,少算了参会人数。于是就会出现有的同志面前空空如也。这时候你就要“招子”放亮点,赶紧不动声色地补上一杯茶,这样就显得非常贴心。对方一般会报以欣喜感激的一笑。
缮茶。会议中不乏毛手毛脚的人,伸个懒腰,拿个材料,都有可能顺带打翻茶杯,造成“水漫金山”。这时要迅速处理,采取应急措施。先用桌上的餐巾纸遮挡一下,然后拿抹布彻底清理,最后再重新泡茶。所以,对会议室的抹布放哪里,你要做到心中有数。
换茶。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造成的后果就是各人口味不一。有的喜欢红茶,有的偏好绿茶,有的爱喝菊花茶,有的青睐胖大海,更有神经比较脆弱者,怕喝茶后睡不着觉,只喝白开水,还有特殊病号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常年要喝特殊的药物茶(当然,会议室一般只提供绿茶)。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可灵活对待,对放不放茶叶,放多少茶叶,要区别对待。当然,前提是你对领导喝茶的习惯要了如指掌,不然就弄巧成拙了。
当老刘说完他的宏大理论,窗外已是暮色沉沉。交谈的地点已经从办公室转到了小酒馆。小王面色绯红,举起酒杯对老刘说:谢谢谢谢……听老哥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敬你一杯,干!
他一仰脖喝光了酒,立刻就如烂泥般趴在桌子上。老刘抿了一口茶,默默地想: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知道了,还是茶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