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己大一的生活,产生一种很沮丧的情绪,是因为一事无成,心想事不成吧;当我踏入校门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大学有什么特别之处,当我第一次在课堂上睡着的时候是一种极度的安逸,当我出于各种理由逃离了活动课堂时没有任何形式的阻力,接着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大学,就像我买的耳机一样,它不会在高中低频任何一个中展现出它本身的特质,它的每一部分都和谐的组合到一起,向你展示了它的内涵;而且这样的体验是会随着你的使用期的加长而变得更加愉悦,舒服。没错,逃避昂扬姿态的人,会以更低的姿态简单活着;奔走于团队讲席的人不乏忙碌的快感;即使脏水一身,学业无成想必也是庞大的社交圈子;没有特点就是特点,但是没人会在意,从总开始的新鲜感,到无形的磨合期,最终后知后觉的我们没办法退烧啦。所以大学本身怎样不能一概而论,就好比每个人的生活,吃喝拉撒睡的框架一样的,多姿多彩的世界就是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去过,才演绎出的。
朝五晚九根本不是我们的生活,总是死死拖住,熬到自己一不留神就睡着,再在困乏中清醒,半睡半醒吧。随便洗漱后奔赴刑场,有老师侃侃而谈,但始终听客寥寥;有老师死板生硬,却能牵着学生走;有老师真是讲话风趣,寓教于乐,可是,我为什么不感兴趣呢?在每天仅仅的几小时睡眠后,我的大脑和肾都表示没休息够,精神和身体都是一种待机的状态呀呀。老师都是自带BGM的角色,经书三千不够,圣经再过一遍,对精神的洗礼是全面的,讲堂在我眼中变成睡塾了么?其实不然,毕竟每天只是一时的疲倦,疲倦时,拿起手机打开花式的App,便可以留的清醒在╮(╯_╰)╭如前面所言,坐在课堂上是安逸的,听与不听没有强加约束,也不必担心老师心血来潮地点名诶,最好的在我看来,着自己的书,看到郁闷处抬头听上两三句,顿时兴致又回来了。这种状态的确是中学时代以来的梦想,夸张点就说做课堂的主人。这种方式的深入,不就有人长睡不起与课堂或板床,听课一举被唾弃,至于更厉害的,不必言它,已经脱轨于学习的狭隘道路。
“收到请回复”,“我能不去么,思密达”。。。好吧,那些自己挤破了脸才进去的团体,必定会委以你一个freshman该接受的洗礼。会在你洗完澡舒展一下时扫了兴致,会在你拆封腰时让你放下书本,简直就是便秘无处治;为此本人曾在该活动时请了月子假,然而只不过是带伤工作的添头,自己约的炮含着泪都要打完。活动很大程度的限制了自己时间的自由度,甚至当学习与学习外的事冲突,感觉智商都被限制了,机智地被忽悠着完成任务去咯。遇到这种情况,总会小心翼翼地试探,然后堂而皇之的逃离某一项,其实《逃离》与蒋的新书都告诉我逃离一种状态到另一种,并不一定是你想要的,为自己的感情而烦恼, 被爱情所困惑, 为激情而一时冲动,生活真是碰壁,负伤加磨合一条龙服务。一次次逃离,自然不是生活状态的提高,你会拆了东墙补西墙,然后挖了个地洞把自己藏了起来。逃离总是令人绝望的,你是要走开多少次才肯直面血淋淋的事实,自己呢?
现在再提突然的学习,毕竟人的成长,即使有时间,但变化却在一瞬间哦。一个没有闪光点的环境,最让人瞩目的就是老师今天换了个,某某又成功的解决了课堂的尴尬,还有刚才那个装逼失败的傻孩子。这些就是我们的对象,改变不了环境,就让人对我们的不再那么冰冷,发掘高冷后的逗比气质,这种认识人的过程或会奇妙或会悔恨的,但欲罢不能。你可以在今天看到一个学霸学习之余阳光生活,领略到青春的气息;也可以在路人甲的无礼下还以颜色,告诉她I know you,然后别变成她那种,你所厌恶的人;反差最大,前一个小时谈笑无隙,然后再去交谈你收到的,听到的只是三言两语。看到一个人,你就如看到了一本书,读懂它要时间,但是只要你能从下面摘录些许言语想必是大有裨益的,你的经验反馈给你某种生活方式的影响,或许人各不同,但总会有些帮助,比压抑自己转变然后坐壁自观好吧;当你遇到破书(可以说是不好处理得那一类)的时候,就会知道怎么处理,是撕开那点薄纸,是小心为它加上布衣呵护,还是把它搁置一旁;都是经验之说,有的辛酸苦乐自有体会,总会明白点什么。突然间的学习,就是你认清楚搞明白会处理的那一点浅薄经验呗。你不要么?
谈及识人,再侃侃我们在教室里做的是什么?从小学习都是被教导,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做笔记,课下温习,不知道诸君是怎样身体力行的?在大学这个环境里并没有人约束我们的方式,抛开我上课打的各种小差,认真听课时,我其实吧,觉得大部分老师讲课无趣,要在课堂上汲取一点有用的东西,我的经验实在不多。于是把知识分为理论与干货,理论就是理科里的各种分析推导,转换极限取相似,更不济就是介绍一番学科先驱的历史,属于苦心孤诣的人的掌握方向,而干货就是那一条条可亲的公式,证明,在我们解决问题时能很快立竿见影的,这样虽然粗糙,但是我们在课堂上的时间才取舍有度。大量的理论需要很多次,很多种的推导才真正贯通,这并不是我们上课要知道的,也不是我们可以一下把握的。你只需要找到老师话语里的侧重点,然后就可以在恍惚中抓到考纲,毕竟这是根本,不是我不指望自己在课堂上抓到老师希望我们学到的思想,但我只能在抓到课程基础的前提下,朝着一个方向,自己去钻研。
为了活动而抛弃一节或轻货紧的课程,只考虑这件事本身,不考虑别的条件,你觉得这样的事情你会做多少次?为了社团的某些事情,你一次次的回绝朋友的盛情邀请下的晚餐呢?一个宿舍的共同工作因为你时间的不充足而使得舍友去完成,你又是怎么想的?马克思主义说过具体事情具体对待,当你有自己考虑时,也不知道别人的价值观,所以你要怎么安排得失呢?得失是绝对的,但接触的人是相对的,你翘了一节课,放了一群人的鸽子,傻傻地回到宿舍不知室友的作为,不管自己如何看待,总会有愚蠢再叠上次数的冲击压迫着你。没有人应该为你负责,那么,我想表达的是,做你在部门该做的事,该直接和朋友表达时就说话,工作不人性化就抗议,你也可以吵你和朋友的架,闷头的人又何必多事,是吧!矛盾,冲突,抗争,不和平的现象才能激化一个人的思想。你抛下那节课才知道朋友没有帮你回答问题的决心,无关正确,责任而已;你去了聚餐,便得知被批评的灰头土脸,原来自己只是杂役;你做事很累,倒头就睡,还有人帮你收拾,你觉得如何?日久见人心,的那一刻也是在关系激化时体现出来的,平淡的生活中你能感受到多少东西?所以,骚年,燥起来0、0
队长曾有句话,请你相信,所有人在二十一岁的时候都会像面对世界末日那样绝望,毕业分手,刚入社会,过着卫生巾都要比几个牌子算价钱的日子。不过一切都会好的,就像这个在无数个流言中劫后余生的坚强星球。我们的大学生活其实堪比话本,因为话本里的世界不会崩塌,但真当我们走入社会,会是如履薄冰,一言临渊的窘迫的。你会来不及适应冰冷,融入体制,迫于人情,你在恍惚之间看清了一些事情,是不是觉得剧本不一样呢?突然之间的想法,作为,并不一定要否定,是否能够直面内心真正的想法,否定自己呢?思考定是来自现实,人活的久了,肯定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可是人思考的正确了,也会看到精华。你的周遭,你的学业,你的交际圈,只是我所能说出来的,不是么,还是多想想吧,与君共勉。
-------2015/9/24-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