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师北宸写作训练营作业】
这是一个由斜杆青年韩寒引发的故事。
韩寒,当过作家任过主编,开过赛车拿过大奖,做过歌手发过专辑,接过广告开过餐厅,当过导演拍过电影。
而在一个迷妹眼中,他是赛车手里文笔最好的,作家里开车技术最好的。
他是一个初中出道的作家
身为作家,韩寒“出道”于初中。
他的三年初中生活并不愉快,他是别人眼中的差生,而写作是他唯一的亮点。1997年,韩寒在《少年文艺》等刊物上发表了《生涯模式》等作品。
1998年,韩寒作为体育特长生,以低于录取线14分的成绩被名校上海市松江二中录取。然而,他的高中生涯依旧不顺利,还是一个老师眼中“为了写作,放弃了数理化,不求走遍天下,只顾驰骋笔下。”的差生。
这个时期,他参加了新概念作文比赛并获奖。
2000年,复读高一的韩寒退学。退学时,韩寒被问:“你退学了,以后要拿什么养活自己?”
“稿费啊。”韩寒说。
同年,他出版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创畅销纪录。
2006年,韩寒开始以博客为阵地写热点事件评论,迄今点击量超过6亿。
后来,他陆续出版多本散文集和小说,作品常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
……
他是一个半路出道历经波折的赛车手。
身为职业赛车手,韩寒出道于2003年。在经历了赛车个体户、自带干粮投靠红河车队、加盟专业赛车场股东车队、三次转会,最终加入正牌厂商车队,斩获了大大小小多个冠军。
在作家里,他写作不算高产,但一直在写,陆续有作品问世;在赛车手中,他不是最好的,但一直在跑,陆续有奖项到手。在这两个领域,他都历经波折,从业余一路奋斗到了专业。
2018年年初,韩寒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也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通过民间高手和专业选手的PK“趣事”,揭示了专业力量的可怕之处。
今天,借韩寒这篇文章,我也来讲讲自己关于业余和专业的思考和感受。
一、有一种力量不可挑战
【韩寒说】
“可能有人要笑话了,你丫怕是输不起吧,我只能告诉你,你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韩寒说了两个自己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参加高中名校联队VS职业球队的儿童预备队的团队角逐。
身为“金山区齐达内”的他,“上半场只触球了一次。进球0个,传球成功不到十次,其他时间都在被小学生们当狗遛”。最后这场比赛没有下半场,对方教练终止了比赛。
他们“去的时候欢声笑语”,却“在一片鸦雀无声中退场。”
第二个故事,是一次业余台球高手VS九球天后潘晓婷的个人较量。
身为“松江新城区奥沙利文”的他,做好了应对的方案:“我会多做防守,迫使潘晓婷尽量打远台进攻,等待她的失误,我再一剑封喉,用我的智慧和心态,弥补实力上的差距。”
而结局是,那个夜晚,他基本上只在干一件事情,就是开球。
第二个故事其实还有后续。
后来,台球界九球天后潘晓婷对韩寒的微博做出了回应,讲述了自己被赛车手韩寒支配的恐惧:“职业车手热胎后,刹车和弯道走线把轮胎的抓地力用到极致,轮胎损耗很大,橡胶残渣留在赛道上,车手们称之为‘胎屎’。跟在后面的我一路收集胎屎,回到终点我的轮胎……胖了。”
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而不自知。
就拿马拉松来说吧。只要想去,人人都有机会报名。和专业选手在同一天、同一个地方奔跑的感觉,想想就有点小激动呢。
然而,近年来国内大型国际马拉松赛落幕时,我们总能看到一股来自非洲的黑旋风夺走了金牌!比如北马。2003年起,来自非洲的职业选手独占了历届北马男子组冠军。2014年起,北马女子组冠军也被来自非洲的职业选手包揽。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个别现象。后来,外派喀麦隆出差了半年的大学同学回来,他告诉我:“非洲人的特色是吃饱没事干就去跑步。从凌晨到深夜,你总能看到正在跑步的男女老少。”我隐隐抓住了什么。
上周天,我参加了一场户外定向越野赛,也亲身体验了什么是专业的力量。作为萌新吃货队,我们的目标简单粗暴:“重在参与,在规定时间内回到终点打卡,领犒赏喝酒吃肉。”
所以,当一千余人在大本营跟着主席台上教练一起拉伸时,我们五人组手上还捧着热乎乎的牛肉汤。而那些穿戴专业户外装备的队伍练得异常认真。站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个五十来岁的大叔大妈组合。在那个躁动的氛围下,人群外的我们默默放下了手里的碗,做了一组并不到位的拉伸。
拿到地图走出大本营路口那一刻,我对着等高线地图发呆了30秒。在1300人抢网络信号的深山里,我们能做的只能对着指南针找地形。
“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线索”、“小径通幽处,民房幽深深”……进山路上的打趣结果竟一语成谶。我们经历了进村上房揭瓦、废屋探险、菜地翻墙、桥底翻石、攀爬巨石,石柱登顶……找到一个个点标,排名一次次往前移。
为了抄近路,爬山涉水穿越无人谷,手脚并用攀爬草坡。最后在没有手机信号的高山草原的一个可容纳1人的泥坑排水管内侧找到了关键性的点标。为了节约时间,再次抄近道,从另一侧碎石山路狂奔到山脚梯田,像微信小程序“跳一跳”的小人一样,落到大本营附近2公里外的村庄,再狂奔2公里回终点。
多亏了那组拉伸和一碗牛肉汤,最终我们坚持了5:20:40,奔跑了23.95公里,爬坡306米,总排名103/253队,线路排名第6名,也意外获了奖。
但是在前三名上台领奖的队伍中,我们看到了开赛前的那队大叔大妈。在相同的用时下,我们的成绩差距5个点标。后来,我听说,他们不仅身经百战,而且大多是跑过马拉松的高手。这样的结局,理所当然。
古语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更容易看到职业选手人前的风采和夺冠后的风光,但是,亲历过才知道个中艰辛。
二、高手是练出来的
【韩寒说】
“可能在某些手艺活方面,的确高手在民间,但我相信那也是经过了大量的学习与准专业训练,绝不是一朝一日可以练就。另外一方面,竞技体育以及科研科技等领域,所谓民间高手更不可能与专业人员抗衡。”
在写作上,韩父对韩寒的影响很大。小时候,韩寒家里满是书籍,韩父把自己过滤完的好书放在小韩寒能够得着的地方,而其他“粗制滥造”的书籍就放得高高的。上初中后,由于父母收入支撑不起韩寒看书的需求,便给他办了县图书馆的图书证。
那时候的他,已经在阅读《榆下说书》《西溪丛语》《分世余话》《东坡志林》《芦浦笔记》等绝大多数成年人都不会去看的书。
听说,韩寒还准备了专门用来摘抄金句段落的一个小本子,并刻意用到文章里炫耀学识。
而这一切,也印证了师北宸老师所说的:“1000字的输出要有10万字的输入。”
在赛车上,韩寒也经历过从业余到专业的蜕变过程。
他曾经连考三次驾照都没过,很长一段时间基本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平时只能到卡丁车场去过干瘾。后来,他用书的版权费买了赛车,跟朋友组建了北京极速车队,但成绩不佳,困难重重,很快,他的赛车“个体户”生涯走到了穷途。
之后,经知名赛车手徐浪介绍,他“自带干粮”(车)勉强被红河车队收留,一切改装都得自掏腰包,很快便花光了版权费。2005年,被车队换角,因为对方签约了更有人气的明星林志颖。
后来,韩寒进入上海大众333车队,开始崭露头角。有个众所周知的秘密,333车队是天马山赛车场的股东,韩寒具有了可以随时训练的优势。2007年,他拿到了第一个全国总冠军。
不管是在写作上还是在赛车上,韩寒都是经过了大量的练习与训练,才完成了业余到专业的转变。
说一个我曾经亲身经历的事情,虽发生在6年前,但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曾经有个疯狂的赛车爱好者让我问一个教练(亚太拉力锦标赛冠军):“我想学赛车。但是家人都反对。我想自己练。您觉得我需要筹备多少资金训练才能达到您的水平?”
教练讲了个故事:“十几岁时,我父亲(也是赛车手)就把我一个人扔到马来西亚学赛车。我18岁出道的,十几年来,每年都要参加几场比赛,自己在这上面花了2亿多日元(还不算赞助商出的部分)吧。练得狠的话,一天至少报废一套轮胎。当然,赛车轮胎都是一次性的,无法重复使用。”
学员:“我可以用自己的车,用民用轮胎练练吗?”
教练:”如果想自己随便玩玩,都可以。如果想玩真格的,建议先从拆车开始。熟悉每一个零件的性能,才能做到人车合一。当然,你还得做好随时可能付出一切,甚至包括生命的心理准备。”
对话以学员的沉默告终。
安德斯·埃里克森在《刻意练习》中说:“天才是训练的产物”。天真的傻练只能感动自己,刻意练习才能成为高手。
三、高手的信心,是毁灭后重建的
【韩寒说】
“一般我们都是很保护学员的这种自信的,因为反正他们的自信心会在未来几天里被摧毁,从他们坐上助理教练开的车过第一个弯的时候开始。”
充分保护学生的自信,通过实践让他自己找到“痛”点,将信心揉碎了再重组。似乎这是很多领域的通用培训法则。
我曾经五次为安全驾驶训练营的职业赛车手担任翻译,而中外职业赛车手和教练们确实都是这么善良的。
理论课刚结束,不少自信满满的学员起哄道:“老师,绕桩就不要了吧?这年头谁还不会绕桩呀?直接进赛道呗!”“老师,教我们怎么做出一个漂亮的甩尾过弯吧!”
这时,教练们都会露出一丝迷之微笑:“先看看你们绕桩的成绩吧。”而我,只能默哀:昨天我们八个人冒着烈日在这里摆桩摆了几个小时,有那么好过的吗?
一圈下来,叫得起劲的人怂了。碰桩、压线……能安全抵达终点的人成绩都不好。后来,他们认真听起了教练的绕桩技巧讲解。
到了正式进赛道环节,教练演示时,作为乘客的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当然,我不知道他们记住了多少。
后来教练在前面领路,压着速度让他们学过弯技巧,有人兴头上来,直接在一个发夹弯上超车,后来滑出了赛道。
而大多数人在过弯的时候走线失误,入弯速度太快,出弯加速不及,一个赛道14个弯,每个弯损失几秒,最后看了看成绩表,默默坐回了观众区。
在第二轮跟车时,一个个都老实了,记住了教练对每个人所踩的“坑”的点评。
到了正式计时环节,所有人都跑到了重点,成绩也一次比一次好。
那一年,我坐着世界冠军开的车,在全国几大赛车场赛道里绕了几百圈,复述了几百遍讲解词。
成功需要经历一个自信毁灭后重建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碰壁了,才知道自己的痛点在哪儿,才能有的放矢地强化训练,刻意练习,最后重拾信心,带着脱胎换骨的快感走向成功。
四、有一种近道,不一定最快。
【韩寒说】
“因为他们拥有敢于挑战的心,但也拥有自我认知调节的能力和学习的欲望。最关键的是,他们之后无一不是经过了大量的练习,从新手赛开始,一步步成为了优秀的职业车手。”
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人都想走捷径。
你发现了吗?开车入弯时,你会下意识地靠内侧开,因为你感觉这样的距离更短,速度更快;步行拐弯时,你一样会尽尽量靠内侧走,因为你觉得这样的距离是最短的。
而现实是:看上去的近道不一定最快。
赛车界有两个很重要的走线诀窍:“OUT-IN-OUT”和“SLOW IN FAST OUT”。
诀窍一:“OUT-IN-OUT”,即“外出→内进→外出”。理论很枯燥,还是先来看个图吧(出处:赛车学校教材)。
有过驾驶经验的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不减速的情况下,通过一个较缓和的弯道远比急弯更轻松。
想要一气呵成地过弯,一点都不难。只要尽可能利用道路的宽度,以下图“A车”这种“外出→内进→外出”的路线行驶,人为地使弯道变得缓和,减少打方向盘的幅度。对于山路十八弯的地区来说,这是一个超级实用的驾驶秘诀。
诀窍二:“SLOW IN FAST OUT”,即“慢进快出”,也是过弯的基本原则。意思很简单,慢速进入弯道,快速出弯道。理论很枯燥,我们继续看图说话。
【过弯的基本要领】
①直线时踩刹车
②开始打方向盘时&适度踩油门
③开始回打方向盘时&开始踩油门加速
近道不一定最快,慢进是为了快出。只要留心就可以发现,无论是在人为铺装的场地赛道,还是在尘土飞扬的公路赛道,赛车手们无一不是采用了看是绕远路的“蠢办法”。
时代太躁,快字当头。真正的高手却心如止水。
五、真正的高手,遵从本心,照料他人。
【韩寒说】
“赛车和打乒乓不一样,赛车有一定的危险,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不能随便和民间高手比试谁开车水平更高。”
赛车很刺激,飙车有风险。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我坐过民间业余赛车手爱好者开的车。因为在圈子里小有名气,一上路便“我是路霸”的气场全开,左旋右转,坐副驾的我还真的被吓成了皮皮虾。整个过程中,那个因看了几部《头文字D》而自诩热血少女的我怂了。内心不断嚎啕:“电视里都是骗人的!放我下车!”
我也坐过WRC(世界拉力锦标赛)冠军和24小时超级耐力场地赛车手的副驾驶位。在公道上,无论前方是堵成长蛇还是畅通无阻,他们从不见缝塞车,也不肆意飙车。“经常会遇到挑战者,但从不应战。这是对职业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赛场上可以玩命,在公路上需要惜命。”他们说。
这是一个危险无处不在的社会。从数据来看,2016年,全国登记交通事故864.3万起,涉及人员伤亡的事故21.2万起,造成6.3万人死亡、22.6万人受伤。
开车上路,前方永远是未知的,你不知道前后左右的车辆下一步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生活如此美好,何必拿自己和别人的命去拼呢?
两次坐车的经历,我看到了一种专业高手的格局。上了赛场可以疯狂玩命,而下了赛场却保持平常心,尊重生命,尊重自己的职业操守。
正如师北宸写作训练营江武墨助教的行事准则:“你让别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真正的高手,从不图一时爽。
六、千锤百炼后的高手,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韩寒说】
人们乐意看到顶级格斗高手被民间摊饼大叔利用平时做煎饼所积累下来的技术所打败,也普遍愿意相信这样的故事,更津津乐道于捡到一颗仙丹,看了一本奇书,三天速成干翻一代宗师,归根结底还是这样的故事能爽到大家,产生一种“高人不过尔尔,说不定我也可以”的满足感。
曾经,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顺遂时,都信奉“退一步海阔天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直接“怼”回去,因为那种感觉很爽啊!
人为什么喜欢看爽文?因为主角有金手指,一路开挂,升级打怪,走上人生巅峰,是每个人的梦想啊!曾经看过一句话:“爽文化就像是一剂麻醉剂,让在现实生活中挣扎的人通过‘意淫’获得些许幸福感。”
就拿前阵子火遍大江南北的《延禧攻略》来说吧。剧情单纯,就是女主魏璎珞入宫后找到了最大的靠山、一路报复、碾压对手、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也就是这样一部带有逻辑硬伤(等级森严的宫廷里,允许小宫女畅谈自由平等?!)的电视剧,收割了不少粉丝。
这种“爽文化’和“玛丽苏/杰克苏”双重加持的小说、电视剧代入感强,让不少人在现实中因而隐忍退让而压抑的情绪找到了宣泄的出口。“爽文化”受众群体不断增长,创作“爽文化”的高手也越来越多。
作为宝妈,我担心这种文化的流行对于价值观未形成的未成年人的误导。作为小白写作者,我认为能写出给读者带去一种发自内心的美好的爽文,才是一种正确的姿态。
一如韩寒,也曾经写过不少犀利的杂文针砭时弊。
后来他说:“杂文这东西,无论起初三观多正,写着写着,会发现自己容易变成一个鸡贼的人,往往情不自禁想怎么样煽动更多人的情绪,当我发现自己有这方面倾向的时候,就反思和停止了。”
是为高手也。
网友评论
好励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