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组内新任老师的汇报课,课题为《散步》。从课堂呈现,我似乎看到十年前的自己:教学内容多且杂,一股脑儿推进,四十分钟上完计划好的内容就算心满意足;对于教学基本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是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吧,总之,一切按照教参的讲述来,把教参上的话读给学生,以至于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没有落实(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老师参照了别的地方的教学目标,直接引用到了自己的设计上,至于是否与自己的内容相匹配,并没有过多地关注或是没有意识去关注。)或许,这是每一个踌躇满志的新手老师前行的必经之路吧。
老师的教学是按以下板块推进的:
一、导入
(直接入题,未浪费时间)
二、品读语言之美
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如生动的景物描写、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
1.写景的句子
2.传情的句子
3.对称的句子
这一板块,老师刚开始提出的那一段要求,且不说表述是否具体、易让学生上手去做,但看上去应该算是一项语文活动设计了。然而,老师抛出这个活动之后,紧接着开始让学生找写景的句子,之后分析。再找传情的句子分析,然后找对称的句式分析。因为对句子没有足够的读,学生对句子的“品”就无从谈起,更多地,是老师在拽着学生走,并且将句子的赏析内容直接塞给学生,整个过程充满了碎问碎答,甚至有时候学生不答。究其因,学生还是没有进入到文字里面去,一直在“念字”这个层面徘徊。
三、分析手法之美
1.第二自然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2.散步这样的小事,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波澜起伏的?
3.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就是大词小用、以小见大,你能找出几例吗?为什么要用这种写作手法呢?
这一板块,教学完全陷入了做问答题的模式,问题一出示,学生回答,正确则出示教师预设予以确认,不正确也出示教师预设予以明确。至于此问题为什么就是此答案,课堂也未做过多的解释,学生当然更是不明就里。
说实话,今天的课,听得比上周的《秋天的怀念》更心塞。似乎觉得中午的那份米饭,整节课一直卡在胸口,硌得我生疼。课后议课,组内的老师们各抒己见,直击课堂问题的要害,但愿授课老师能真正明白老师们的所指。
作为年轻的老师,第一次面对教材、面对学生,摸不透的地方还有很多,对教学的认识也需要慢慢建立。从上周的《秋天的怀念》到昨天的《散步》,我又一次深切体会到研读教材的重要性。假如老师真正对文本进行了素读和较为深入的思考,就一定会对教学内容有合理的取舍,进而重构。这样,虽说课堂不一定有多新颖、多成功,但一定不是搬运教参,一定不是给学生一味地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