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有一个疑惑,就是在看过一些书之后,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算不算是一本好书。
最初看书时,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只是觉得「好书」一定就有出彩的地方,即使并没有看出什么门道,也要尽力去总结出一个收获。
在北京工作时读的一本书叫《斯通纳》,当时看完感觉晕晕乎乎的,并没有发现好在哪里,于是硬生生的去找好的地方,就像高中阅读理解一定要总结出一个中心思想一样,最后竟也总结出来一些口水货。
当时一位年长一些的同事看了我的评价很是诧异,说我看到的竟然是这些东西,可惜问她的感想的时候她没说。
之后读得多了,就开始疑惑,开始怀疑,这些书真如评价所说的那么好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3973919/0d9084e99616e75e.jpeg)
比如《岛上书店》,号称最温暖的治愈类书籍,大概是前两年最畅销的书了吧。然而,读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奇怪的地方,要说哪里奇怪,就是不自然,并不像一流作家的作品给人的浑然天成的感觉。
有一些剧情,比如男主带着家人去找女主的情节,感觉很跳脱,就像是圆润的音乐中突然传来的一点杂音,会让你从一下子从剧情中跳脱出来。相对的,同类的畅销小说比如《一个人的朝圣》、《追风筝的人》就不会给人这种感觉。
后来,看了这个作者的成名作就明白了一些。
那本书叫《时光倒流的女孩》,写的是死后的世界,故事构思的很有新意,但是刻意穿凿的痕迹感非常浓。那时就明白了,原来作者并不懂人性,她写的都是想象出来的东西,所以看到书中人物面对一个个问题时的选择才会如此出戏。
不过有一些书我知道确实是自己看不懂,比如《百年孤独》,这种时光沉淀下的作品非一时的畅销快餐, 能留在历史上闪闪发光必然有金子般的品质。然而应该是由于生活阅历的缺乏吧,确实没有感受到太多的东西。一个家族从兴起到衰落,几代人的历史带给了我什么呢?不知道。
那么一本「好书」应该带给我们什么呢?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应该会有不同的答案,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应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回想自己的课本以外的读书史,大约是从高中开始的。
那时流行各种青春小说,《狼的诱惑》、《草样年华》,韩寒的《三重门》《盲人的》,《泡沫之夏》。当时并没有特意去找书看,只是同学有,听他们讨论蛮好奇的就拿来看看,看过之后也就是觉得故事还蛮有意思的,但是情节基本上都忘光了。想来这些书也只能作为消遣了吧。
到了大学,每次到图书馆都会很茫然。看着琳琅满目的书籍摆在面前,却完全不知道该选择什么,看到一些能坐在书架间的空地上抱着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的同学就觉得很羡慕,他们是怎么知道自己喜欢读什么的呢?
通常选了半天,最后也就选了两本听过名字的书,世界名著,金庸古龙,更多的是在阅览室里看看《读者》、《青年文摘》。
到了大三大四,智能手机开始普及,有了第一个半屏手机,开始看电子书。记得第一本在手机上看的书是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当时觉得太好看了,而看网络小说的习惯一直保留到毕业以后的两三年。
那时开始大量的读网络小说,同事推荐的、网上找的,有很多确实非常好看,比如《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唐家四少的《狂神》、《善良的死神》、《光之子》,猫腻的《庆余年》,烟雨江南的《尘缘》,还有同事推荐的《斗铠》,《一代军师》都很不错。
有一个非常喜欢各种玄幻作品的女同事推荐的《魅生》系列,《华胥引》也非常精彩,古色古香。相比而言,《花千骨》的小说逻辑就有很多漏洞,电视剧就更不用说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3973919/0ed5299d5f4b029e.jpeg)
不过最喜欢的两部还是《无限恐怖》和《诛仙》,每一本都看了四五遍,到现在很多情节与对白还都记得。大战兽神过后鬼厉与陆雪琪坐在山崖上,噬魂珠和天琊神剑这两个老冤家和谐的躺在一起,鬼厉说「明天……」,陆雪琪轻捂住鬼厉的嘴「不要管明天了吧。」陆雪琪对鬼厉的深情令人动容。
大概是在读网络小说的过程中,增加了对文字的熟悉感,阅读成了一种习惯,而读的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
记得读的第一本非小说类作品是《富爸爸穷爸爸》,记得当时看完很是激动,好像找到了赚钱发家的好途径,然而这种激动也只持续了几个时辰。
后来想起了之前看过的《明朝那些事儿》提到过一个叫王阳明的人,说的神而又神,便找来他的《传习录》来看,没想到一看竟然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世界的真相。
为了确认书中的观点,开始广泛的阅读各种门类的书籍,从心理学到哲学,从历史到宗教。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很多非常棒的书,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心理学看的最多的就是《武志红》的书,《为何爱会伤人》《巨婴国》《身体知道答案》,武志红对于传统文化的阐释发人深省。相对而言,国外的心理学书籍则更严谨一些,艾伦森的《社会性动物》、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都带来了很多启发。
哲学主要看了两本,一中一外,中文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外国是《苏菲的世界》,惊奇的发现原来中外哲学发展竟然有如此多的相同之处,原来我们古人也曾出现过灿若星辰的哲学家与思想,而哲学的没落是从统一的封建社会开始的,统一虽然稳定,却带来了文化的寂灭。
![](https://img.haomeiwen.com/i3973919/b86b63169b0e0656.jpeg)
宗教方面看了一些佛学和瑜伽方面的书,比如《金刚经》《坛经》《心经》《一个瑜伽修行者的自传》《午夜心灵密谈》,惊喜地发现这些东方宗教在基本的世界观方面大体都是一样的,也佐证了《传习录》中王阳明的说法。
不过让我感到不解的是基督教,它的理论与东方宗教差别很大,也曾试着去读圣经,然而两次都失败了,旧约只读了一部分就读不下去了,不知是版本原因还是什么,我看到的就是一部上帝的独裁史,「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完美地总结了上帝的境界。基本上就是你服我,就解救你,不服我,就消灭你的故事。
然而基督教可能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宗教,这到现在我也理解不了。
宋鸿兵推荐的几本书非常棒,《失控》《自私的基因》《艺术的故事》《全球通史》《枪炮钢铁和细菌》,基本上每一本书都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的独特角度,读完发现,眼中的世界与原来已经不一样了。
经过了这些阅读与思考,对于开头提出的问题,隐约有了一个想法,或许,一本好书可能有两个维度的好处:1 引起共鸣;2 开拓视野;
引起共鸣的,以故事类居多,这些书能够挑动你的某种情感,让你跟着书中人物去体验喜怒哀乐,你以为那是书中的故事,到后来才发现牵动的是自己的情感。
最杰出的代表大概就是《红楼梦》了吧,与书中的人物一起去体验家族荣辱,体会少年开始萌发的恋爱,每个人物幽微而又细腻的心理被曹雪芹写得活灵活现。在看前两遍的时候总感觉到了后面不太对劲,到第三遍发现,就是从高鹗续的81章开始的,人物性格都变了,善良的贾母竟然不顾黛玉的死活,洒脱的宝玉竟然开始追逐功名利禄,一想到高鹗的狗尾续貂就非常愤慨。
而能开拓视野的书,就比如上面说的宋鸿兵推荐的几本书。另外有一些故事也能改变你的一些认识,比如《二十四重人格》这本非常精彩的小说,除了讲了一个非常棒的故事意外,它还让我对精神类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3973919/f68c3c01fbd39a99.jpg)
如果上面的说法成立的话,那么就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经验,也就会有不同的共鸣。有些书非常棒,但是在当前的阶段还理解不了,或者没经历过类似的经验,那它就不是你的好书。
上面我说的最喜欢的两部网络小说,现在想起来,是因为里面的人物都有着一些执着的坚持,郑吒对于团队、队友的不离不弃,张小凡对于碧瑶、陆雪琪的痴情,这些真挚而美好的坚持让我觉得非常感动。而换一个人或许会更喜欢阿呆的强大,军师的无所不能。
所以,现在不太执着于外部的评价了,读完一本书之后思考的是这本身给我带来了什么,有则为好书,无则不好。
比如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在今天资讯发达的情况下,这样的故事已经不算传奇,然而书中传递出的那种透彻、伶俐的处世态度却不得不让人喜欢。
比如刚刚看完的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记录的事情、写作手法实在谈不上高明,很多都是日常的一些杂事,但是却可以让我了解到盲人的世界,进而可以反思世界的本质。
于我来说,这两本书都是好书,而于其他人就不一定了。
好书就是在你人生特定阶段,带给你感动共鸣或者带领你认知提升的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3973919/5646dbed2727bb81.jpeg)
最后推荐一个书单吧,从故事开始由易入难,大家大可以循序渐进的读下去。可能有漏掉的看过的好书,但是推荐的这些都是我自己认为非常棒的。
小说
《穆斯林的葬礼》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诛仙》
《白夜行》
《活着》
《杀死一只知更鸟》
《二十四重人格》
《明朝那些事》
《动物庄园》
心理学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绝非偶然》
《巨婴国》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社会学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学》
《白说》
《看见》
《自私的基因》
《人类简史》
进阶
《失控》
《枪炮钢铁和细菌》
《传习录》
《思考快与慢》
《艺术的故事》
《中国哲学简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