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407584/675283ab4cf878a5.jpg)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春运起春潮。所有的路途奔波,都是为了抵达家乡;所有的山阻水隔,都挡不住一片归心。春节还乡,是血脉相连的亲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始终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红灯笼点亮归家的心,杯中酒寄托思乡的情,年夜菜传递家庭的温暖,热饺子抚慰游子的胸怀,这才是家的味道。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崇尚和合的“文化之年”。“春节文化”穿越时空的长廊,承载着千年的期盼,每当岁末年初之时,便浓烈弥漫在神州大地上。
在我们的基因里,无论你离得多远,过年都会选择回老家,因为家中有父母,有亲人在等待。忙忙碌碌一年,不就是为了过年这一刻吗?我们是年二十七回来的老家,说实话,内心对于回老家这件事情是很矛盾的。因为老家是真的冷,如果说那小时候在老家是如何度过的?那个时候就是硬抗,小时候没有空调,没有电暖扇,有的只是晚上睡觉塞被窝里一个输液瓶,依靠它取暖。有的就是穿着妈妈缝的棉衣棉裤,有的是小孩子身上期待过年的一腔热血。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如今在城市,冬天有暖气,而且城市的温度本身比老家又高了两三度左右。其实我内心觉得大人都无所谓,大不了就是围着火炉,小孩是怕受凉。奈何两个孩子吵闹着想赶紧回老家,他爸一放假,我们收拾东西就回来了。
到老家会发现,其实年味还是比市里多很多。年味是靠人给冲起来的。过年了,远在外地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大街上也热闹的很,去镇上一趟,发现越接近年根,卖年货的更多。他们也想趁着这几天挣点回家过年,摊位上的种类也是多的很,一点也不比市里的差。卤肉、烧鸡、炸鱼、橘子、火腿肠等等,价钱也相对公道很多。超市门口摆放着一摞一摞的年货等着大家购买,往年我们这里的礼盒都是六个核桃、纯奶、火腿肠、面包,这些居多,而今年发现也多了水果礼盒。但是走在村里会发现礼盒还是之前的款式居多,我也很疑惑,为什么每年走亲戚都是那几种,我哥说这是因为老家不舍得买水果类的,更别提我们这边走亲戚会掂大米、油这些了。油,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去加工的。
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有个博主说现在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是因为过去的年味主要靠女性和长辈来努力,而现在越来越“难找了”。我们这到快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漏皮渣,用红薯淀粉制作的,纯手工,几家围着一口锅,各家都兑点柴火,拿着自己家的红薯淀粉,调好的料、香油,用上一晌的时间制作皮渣,和制作粉条的程序是一样的,只不过粉条成了一条条的,而皮渣成了一坨坨的,最后定型了。那个时候很期待着,现在虽然老家还会弄,但是我已不在场,没有了那个感觉。
每年长辈都会炸各种吃食。红薯丸子、菜丸子、糖糕是必备的,我们这以前没有炸鱼这类的,也是几家一起合作,说说笑笑。而现在,老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是年关才回来,直接买回来现成的。自然,冲淡了许多年味。
虽然,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很多,甚至我觉得过年的吃食也和平常差不多。但是。过年是吃的大家围在一起说笑的味道,喝的是亲戚畅聊的酒。重要的是饭是和谁吃的,酒是和谁喝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