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打开这本书, 都说这是一本读不满十页就不想读的书。第一次打开的时候确实被冗长的名字和遥远的时间和地理位置两眼一黑, 不知书里所云。 而后,这次,在阅读了好几个网上的书评和感想后, 我再次鼓起勇气去阅读此书, 让我惊讶的是, 第一次阅读和第二次阅读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这一次,不觉得名字冗长带来困惑, 虽然我才读到第200多页, 差不多布恩迪家族的第四代,但还是非常清晰于家谱脉络。 其次,这一次, 只要读着就能沉浸其中。 读起来顺畅得很, 这是于开头刚读前几页, 莫不找头脑完全不同的感觉。
其实第二次打开, 完全是作好心里准备的, 是坚定要把这本诺贝尔文学巨著读完, 但实际看下来, 没有一点被迫之感, 很容易读下去,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牵引着读下去。 虽然还没读完,但说实话, 我还只是停留在文字故事的表面, 看见每个家庭每个家庭成员命运的如此凄惨和孤独, 我不知为何写得如此凄惨, 如此孤独,但这种似乎不能被命运左右的无力感,从我之前读过的一本《哲学与人生》里面得到了理解。 我从蒋方舟的讲解结合之前傅佩容书中的感悟发现,百年孤独依托了希腊神化《俄狄普斯王》, 这是一本对西方社会最具有影响力的希腊悲剧, 希腊悲剧都是为了说明无论人还是神, 最终都受命运摆布。 西方传统文化是从希腊文明和神话延续和发展的, 而马尔克斯, 这本书的作者, 我们可以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文学, 这是一种思想的延续, 血脉继承。
在《百年孤独》里面, 读到乌尔苏拉到最终发现孙女不结婚也好, 还是儿子奥雷里诺上校冷漠无感情的孤独, 都是因为没有爱的能力。 这段话读着很伤感,仔细想来内心震撼。
书还没有读完, 希望自己能读到最后理解和体会到这百年孤独的感觉, 能领会这本20世纪最著名的文学著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