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加入了终身学习“的队伍,不是为了提高修养和内涵,而是因为焦虑。
他们不停看书、不停报课,目的很多,结果越焦虑越是学不到东西。
“没学到东西”,这是很多人看完书、上完课后的感受。这不是一种错觉,而是大多数人一开始就给自己铺设的结局。
— 1 —
学习变容易了吗?
现在,我们要找学习资料太容易了,可以用唾手可得来形容。
“终身学习”因此有了迅速普及的基础。
学习的门槛仿佛降低了,只要我们想学,什么样的学习资料都可以很快送到面前。
但与此同时,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体会:明明学到了很多东西,但真正要做点什么,总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就像网络上的一句搞笑段子:
大脑:“我会了!” 手:“不,你不会!”
这比较符合大多数人的直觉:通过看书、听讲、看视频等方式了解一件事,可以快速扫盲,可以迅速得到一种“认知获得大幅提升”的感觉。
有人也把这称之为“脑内高潮”。
但实际上手去做,或者真要用理论指导实践,我们依然只是个错误百出的新手,和千千万万零基础起步的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这就是所谓的“一学就会,一做就废”。
归根结底,认知和行动不是一回事。
它们就像两种不同的植物,“认知”可以长得很迅速,但“行动”长得很缓慢。
切过菜的人一定对此深有体会,看起来也就只是拿一把刀,把菜从上往下切,有什么难的呢?
可真正去做的时候才知道不是那么简单:不同的刀切不同的菜手感是不一样的,被切的菜怎样放才不会摇晃,怎样快速而省力地切出想要的形状……
许多细节,并不会完全写在我们找到的学习内容里,就算写清楚了,也不代表我们就会了,终究需要我们不断操作,不断应对变化。
等什么时候我们能熟练处理切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我们对“切菜”这件事儿才叫真正掌握了,而不是取决于我们看了多少关于切菜的学习资料。
而切菜只是做饭这件事中的一个小环节。
那些没怎么读过书,也没怎么学过高大上理论的妈妈辈的人靠自己学会做饭,她们竟然是我们这些求学之人梦寐以求的“理论+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
学习的本质,其实古话早已阐明:
无他,唯手熟尔。
所谓学习,就是不断去做,然后琢磨怎么可以做得更好,仅此而已,真没别的高深理论了。
学习的本质,从过去到现在,从来没有变过。
— 2 —
我们究竟应该学什么?
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当然很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学。
外面喊得无比热闹的“认知升级”,我们还需要认真甄别。
不断增长认知确实可能带来很多好处和机会,但,那不一定是普通人享受得到的。
身价数千万的创业者要思考下一步何去何从;
手握巨额资金的投资人要谋求新的增长途径;
商界政界高层领导要谋划宏伟战略;
作家为了作品要更深入了解这复杂的世界;
学者要更严谨、透彻地研究学问;
……
显而易见,这些人确实需要广泛吸收大量知识和见闻,需要这种形式的”认知升级“。
可大多数普通人,一不注意可能饭碗都保不住,凑这份“认知升级”的热闹干什么呢?
很多人懵懵懂懂地被知识商人们忽悠进了各种知识乐园,见识着各种高屋建瓴、奇思妙想,简直飘飘欲仙,几乎忘记了人间是由一锦一布、一粥一饭、一砖一瓦组成的。
要是仅仅为了获得一些阅读的快感倒也罢了,关键是,很多人学了一些“认知升级”的东西后,很难不对自己评价过高。
有的人甚至会产生错觉:觉得自己俨然已是饱学之士,完全可以给大佬当参谋、当军师,甚至可以一跃成为大佬的身边人,和他们平起平坐、共享资源。
干不成什么实事,却又“高瞻远瞩”的话,恐怕只会被人认为是眼高手低、夸夸其谈。
比如,雷军最近就劝年轻人说:
加入公司的战略和任务时,年轻人先不要提意见。在你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时候,你的建议往往有失偏颇。多听、多看、多想,对新生来说,很重要。
估计他对那些动不动就指点江山的年轻人实在感到厌烦了。
话说回来,我们每个人当然有学习任何知识的自由和权力。
只是,我们要清楚,学习虽然是自由的,但学习成效是因人而异的,同时它还是有时间成本、信心成本的。
要是学了很多东西,却发现并不能派上大的用场,也没让生活变得更好,最后只会丧失对学习、成长的信心。
要不然,“读书无用论”是怎么来的?
“读书无用论”支持者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忽视了一件事:普通人和大佬应该选择的“认知升级”路线是不一样的。
要是当年周杰伦不先好好写歌、作曲,而是一心想学一番公司治理、娱乐动向、营销策略之类的理论,然后去给吴宗宪提公司发展意见的话,估计吴宗宪会把他从乐坛门口一脚踹出去。
就算周杰伦的例子有幸存者偏差因素在,但大多数普通人的现状也令人担忧:做着可替代性极强的工作,饭碗岌岌可危。
所以,普通人首先最需要学好的是一技之长,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后再谈其他。
对普通人而言,“首先学什么”的重要性堪比结婚。嫁错郎的代价是很高的。
— 3 —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学?
“学以致用”的概念并不难懂,尤其是踏入社会没几年和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经历过应试教育,深知纯理论学习的弊病。
但即使是这些人,大多数却依然存在一个怪现象:只学不练,只看书不践行。
他们承认学习是个“书里+书外”的辛苦活动,但同样也只想舒舒服服地坐着,捧着一本“书“,动动眼珠,就希望获得“学习”的所有好处。
他们看着各种干货各种指南,却始终难以见到行动,不知道究竟在等哪盘菜。
这种情形,似乎不能完全用“懒”来解释。毕竟,他们可是在不停学习啊!
这些热爱求学的人也不傻,他们当然知道那样学习方式,充其量只是获得个短期记忆,时间一长,该忘的统统都会忘记。
他们有理性思维,能分析得到“学习需要有实操环境”这个结论。
然而,很多人的行动不是变得更加积极实践,而是变成了去买比书昂贵几十倍的课,不再买书。
他们变得寄希望于讲课的人把一切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最好能够幽默风趣,最好能构建方便自己练习的环境……
知识服务商敏锐地嗅到了这个市场动向,打着帮助学员“真刀真枪实操练习”的旗号,收着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学费。
至于学习效果如何,只能说,各人看各人的运气,各人有各人的体会。
这些爱学习的人,几乎无一不想在短期内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希望以最快捷、无障碍的形式抵达掌握技能的彼岸。
他们竟然体现出了一种“掌握技能可以像买商品一样,支付立得”的认识。
这怎么可能呢?简直是天方夜谭!但他们仿佛真的认同这个违背常识的逻辑。
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因为这些人从来没有过彻底掌握一项技能的经验,没有切身体会过从知道到做到之间的漫漫长路。也可能是这些人经不起忽悠,一时上头,忘记了这个必然存在的艰难历程。
市面上的学习课程,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讲解,让我们的认知突飞猛击。
但是,行动能力终究只能从蹒跚学步开始慢慢成长。我们就算短期内被带着做了一些不痛不痒的练习,又有什么用呢?
有效学习只能通过以精进为目的的长期践行获得。
蹒跚学步的阶段还没过呢,学习时间就结束了,被强行提拉起来的学习热情,终究会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烟消云散。
所以,想通过花大价钱加速学习的过程,只能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学习要有成效,终究又回到了我们谈论的起点:我们要自主地不断去做,不断琢磨怎么做得更好。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逃避成长的艰难。
有一句网络名言,虽然是鸡汤,却无比振聋发聩:
不要假装努力,结局不会陪你演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