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7817/ef7cae9e075d3250.jpg)
题图 by me 《红叶》
花了这几天,把三联版《天龙八部》看完了,实在是引人至深、一发不可收拾。
有几点感悟。
一、形式之差。
这是第一次看的原著,之前都是电视剧,主要是张纪中执导的03版。而这次看来,却有着不同的感受。
看书时常常会在脑袋中放映电视剧中的场景,想到这个人是长这样的、这时他是这么做的,一方面让书中内容更生动,一方面却也禁锢了想象空间。
这感觉和看哈利波特恰恰相反。
看哈利波特我是先看的书,虽然当时小根本不大懂,到最后几部的情节干脆都混淆了,但是整个过程中却是酣畅淋漓。
而到了后来,看了电影的时候大失所望,并不是电影不好,而是电影根本不如我想象的世界:魔杖为何筷子一样、罗恩为何那么丑、赫敏又为何那么漂亮、骑扫帚根本没有想象那么飘逸、魁地奇也不过如此。
直到又过了好几年,再次看哈利波特电影,才觉得其实也还不错。
而这次看原版天龙八部,感觉却是比电视剧好多了,许多人物并不像剧中那么性格单一,许多剧情也不像剧中那么简单。
抛开导演编剧之类原因不谈,我想最主要的还是书和电视剧这两种表现形式天生的不同。
这样几次经历,让我更加喜爱书这样的形式,旁白、独白、切换人物视角、上帝视角等等不同的方法让叙事更加完整细腻,而对比摄影,文字对想象力的限制更少,往往几句话便能让人浮想联翩,一千个人便能有一千个小龙女。
二、主角。
看电视剧时,一直很自然的觉得主角便是兄弟三人。
然而简介中在谈及“天龙八部”名称的由来之时,却提到此名旨在象征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在我阅读的过程中也发现,虽然三兄弟是主要视角,但我觉得他三人更像是一条绳子,将一个个故事和人物穿起来,少他三人确实不可,但是重点确是在这些故事和人物上,只是跟着这三人的脚步来发现而已。
阿紫王姑娘阿朱慕容复这些人且不说,阿骨打、乌老大、函谷八友等人的描绘也都细致入微各有特色。
对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觉得特别传神。
有的人是短线,通过某一段故事仔细描绘。
有的人是长线,在许多故事中慢慢提及,逐渐成型。
有的人是隐而不发,直到最后才忽然出现。
有的人则是最初出现,到最后再次呼应。
就像编织,需要各种长短线,时而并行,时而要在不同地方分别打不同的结,有的线就此为止,有的线系着下一根线,有的线则继续走下去,结与结之间还各有连接,实在是让人赞叹不已。
顺便说一句,电视剧中虚竹实在是太笨...人家本来是记性极好、佛缘颇深、有得道的可能的小高僧好吧。
不过虚竹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幸运自然是其一,简单却是我最看重的一点。
三、情感纠葛。
近来不知为何,一见情感纠葛这样的情节就厌烦。
段誉对王姑娘一行的厚颜跟随,段正淳在各个老婆间川流不息,再加上各自情感描写,实在是...烦!烦!烦!
虽然知道这是必不可少的情节,但还是忍不住有种“大好情节被这样翻来覆去盘根错节的情感纠葛玷污了”的感觉。
四、教育。
不知道为什么,我看书最后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教育。
王姑娘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一点兴趣。
梅兰竹菊四剑因为虚竹不要她们帮洗漱而痛哭流涕。
丐帮诸人觉得只要是契丹人便是猪狗不如、残忍无比。
乔峰虽然帮助了宋国,却因为觉得自己背叛了本国而自杀。
虚竹明明已成为一帮尊主,却还跑到少林寺试图做回小和尚。
木婉清师命难违刺杀岳母,小阿紫心狠手辣令人厌恶。
这说到最后,都是周边世界的教育所致。
人在年轻的时候因为世界观不成熟,不足以解释这个世界,对新事务还会有一些接受能力。
而到了老年,世界观已经足以解释这个世界,对新事物,便会拒绝不愿接受。就像我妈妈对电脑敬而远之,对大哥的教育理念深表反对。
想来还是要做一个怀疑自己的人,时常想想自己觉得肯定对的东西会不会是错误的。
之前听过一句话“像相信自己性别一样相信自己”,这么说来,再想想不久前李银河老师的伴侣,笑。
想起昨天晚上无意中看到电视上讲“自由”的宣传片,讲得很对,却依然不寒而栗。
五、大潮之中。
另外一点就是在时代的大潮下,个人真的是微不足道。
举世皆乱,乔峰的自杀确实英雄无比,只是到底改变了多少呢?灵鹫宫掌控36洞72岛,但是面对军队却依然败下阵来。
大潮之中,哪怕做一个避世之人也是不可得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