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我发现我的观点开始能影响一些人的时候,我由衷地感到恐惧和战栗。那时候我不是很能理解这是为什么,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处在一个玄妙的境地,像极了“皇帝的新衣”;不同的是,当四周的人都在夸赞你精妙的新衣时,你却知道,事实上,有极大的可能,你肯定一定以及确定你分明在裸奔。
再后来,得瑟一段时间以后,我开始变得沉默,不再那么热衷于在公众场合发言,也开始避免自作聪明地教导朋友应该做这做那;对于一个好为人师又话痨的人来说,这极端的难得。然而,这改变并不是因为我有多隐忍,而是我惊恐地发现,每当我写了点什么,说了点什么时,伴随而来的不是下笔千言、文思泉涌的良性循环,而是不断重复的苍白的语言和矫作的情感以及固步自封的僵化的思维。那些泼洒出去的一字一句仿佛是用我心头的精血挥就的一般,一横一竖间,我的思想,我的灵魂一丝丝被抽去,只剩下乏味而庸俗的空壳,连我自己都不忍端详,望而生厌。
我隐约明白这是因为什么。
我从很久很久以前,就没有好好地、认真地读过书,没有出门去游历,也没有好好地与朋友进行一场认真地交谈了。如果说书写是将一大捆甘蔗提炼成汁液,那么我的肚子里的存货恐怕早已空空;除了反复地炒剩饭,我再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出来分享。
“恐怕再写下去也是误人子弟,特别是在有人相信我说的话的时候。”我想。
(二)
但是我不能不和我的朋友们互动。
于是,我关了QQ空间,不再写东西,开始专注于刷空间朋友圈微博100年。有事时几分钟刷一次,无聊时一秒钟一次,点赞评论一个不落。朋友动态不更新时,我闲得发慌,就开始蹲在QQ群里群聊,看大家晒自己——收益、老公、思想、股票、工作——晒出可以晒的一切。
数字时代真是一个很神奇的时代,它让一切仿佛都变得触手可及,无数趣事乐事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尝试。我仿佛被关在一间数字房间中,四周都是“knock”“knock”“knock”的敲门声,我不能不开门,也无法拒绝扑面而来的信息;我好奇地窥探着大家的生活——“XX去哪里旅游了”,“XXX今天的收益有多少”,“OO看了什么电影”,“OOO的上司又干了什么傻逼事”——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等着我去探寻,去求索。朋友们的精力好像总是那么充沛,他们的生活也总是充满了幸福与惊喜。
与之相比,宅得不能忍的我生活就显得更加黯淡,约莫还透着一股酸腐的霉味;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开始变得阴暗、乏味。
有段时间,我极度地厌恶朋友圈无穷无尽的自拍,秀恩爱,刷存在。
(三)
整天泡在“别人的世界”,我的脑子开始变得迟钝,思想开始变得狭隘,但是每当我想看点书,看点电影,或者干点其他什么事时,却又始终无法放下那无处不在的“knock”、“knock”、“knock”的声音。
我知道自己在往深渊下坠,可是我已然控制不住。
这种恐惧带来的刺骨寒冷日夜鞭笞着我,每当我开始刷QQ,人人,朋友圈,QQ群时,深重的罪恶感就开始在头脑里蔓延。
我觉得我简直要得社交恐惧症了。
于是有一天,我和苍老师说,我要废掉朋友圈、QQ和人人,专心做些什么。
苍老师很诧异,他表示不懂我什么心态,觉得“离开社交平台”这种做法简直矫情,明明是心里放不下,还要怪环境。
大概三十岁的大叔是不懂得小年青的心的——那种倍感空虚,渴望抽出时间远离人群,觅得一处宁静开阔的净土的心情——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消弭数字时代给心灵带来的烦躁与虚无,才能让渴望拥抱整个世界的好奇的心学会如何消化那些喧嚣的、没有节制的过剩信息。
数字设备为公司、为团体、为个人,完成了不计其数的重要任务,把整个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并带来种种便利和享受。可是为什么,我们用数字工具的频率越来越高,生活本质却越发地扭曲,每一天都过得浮躁而匆忙呢?我们失去了一件宝贵的东西,一种传承已久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用一个词概括起来,就是“深度”。思维的深度、情感的深度、关系的深度、工作及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度。正是“深度”让生活充实,富于意义,可如今我们却麻木地丢了它,不能不叫人心惊。
你以为点了赞,评论了状态,就能一点一滴积攒起与朋友的感情;却不知在他眼里,你顶多是个粉,了不起再外送一个点赞狂魔。你以为看尽别人走过的路,知悉了别人摔过的跟头,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就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实际上你只是盲目地效仿着别人的经验,你渴望别人的人前显贵,却承受不了人后的那份罪。
鸡汤都是别人的,你什么都没有。
就像我告诉苍老师的那样,有时候看他们聊天,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见到很多牛逼的人。但是激动过后隔两天又死鱼样了。明明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却把眼光投向外界,渴望得到救赎,这本身就是缘木求鱼,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自然没什么好抱怨。
每个人都有两个精神世界,一个主内、一个对外,而如今,外向型人格正逐渐成为主宰。我们同他人联系越频繁,就越依赖外部世界,靠别人安排我们的思维和生活。外向型人格负责社交,内向型人格则掌握着一个人自身的想法,两者之间经常会起些冲突,调解好这种冲突,是人生在世的重要经历,也是哲学和文艺探讨的经典话题。然而生活在当代的我们,重心一直在往外向型人格偏移。我们不再自己做主,却往往要听别人的话。
我因为向内的积累沉淀不够,达不到充实生活需要的深度而停止写作,却转而向社交圈寻求能量来填补内向人格的缺失与空虚,无外乎日日都活在煎熬里了,天长日久就得了社交恐惧症了。
曾几何时,我还谨记我写作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一字一句都是对心底最深渴望的探求。然而被人捧了两回,夸了几句以后,我却开始飘飘然,重心也逐渐转移到了社交区域;因为被看见而暗自欣喜,因为被夸赞而迷失初心,文字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矫作与伪饰。然后文思逐渐枯竭,灵魂开始迷失。
(四)
我一直在想,我们这么迷社交圈是为什么?我们明明都是一边刷着刷着整个人都变得烦躁、无聊、空虚,但是一边却乐此不疲地晒生活,秀恩爱,谈幸福。
大概是因为怕不被人看见,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被时代所抛弃吧。
不记得在哪看过一句话:“聪明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怕自己表现得不聪明,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然而,在这个浮躁、喧嚣、匆忙的时代里,越是担心被甩开,就越要多一点沉淀,少一点激情。在该积累的时候积累,该专注的时候专注,岁月自不会负你。
须知,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