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晚带小孩逛玩具店,结果孩子喜欢上一款199元的芭比美人鱼玩具。
首先,我们家已经有非常多的玩偶娃娃了,放到柜子里都是一堆的。
其次,小妞对玩偶的喜爱,只能算是还可以,并没有非常热爱。
最后,真的很贵啊,某宝上的美人鱼玩具50元7个啊,这个特殊的logo让价格翻了n多倍。
小妞能接受在网上买玩具,慢慢等。
然而,基于以上原因,我实在不想再给小妞买人偶了。
结果,当然是孩子哭了一路回家。
2
我不介意给孩子买玩具,但我真的很害怕孩子得到玩具太轻松,而理不清劳动和收获之间的必然联系。
我是属于在条件很好的城市里生活了三代的人,我家老人们那辈就打拼到城里了。
在我身边的很多人,都仅是两代,也就是父母打拼到城里的。
作为城三代,我只听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的艰苦奋斗史,但是没有见过。
我见到的是我父母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提供我更稳定的生活。
我想要的大多数东西都是能比较轻易获得的,只要理由充分。
因此,我没有建立好劳动和收获之间的联系,一直认为得来全不费功夫。
可是那时候我的成长环境毕竟单纯,没什么太好的东西,东西相对来说不太贵。
最重要的是,没有信用借贷系统。
我就算作,也作不到哪里去。
现在的环境,诱惑无敌多了,一双鞋,一件潮牌,分分钟就是上千。
孩子没钱可以问家人要,家人给不起,孩子还可以花呗、借呗透支信用。
对我而言,孩子没有建立好劳动和收获之间的联系,那是不太好的大事情,但是比这个更严重的事情,莫过于孩子再轻易把手伸向社会。
父母抱怨唠叨说:我给你买东西,我赚钱也很艰难啊!
但实际上,父母并不完全是心疼钱,更多是想教育孩子,不要乱花钱。
但是用错了方法。
3
从去年孩子弹钢琴开始,我就和她约定好了,一个“正”字顶五元额度,她可以用“正”字换她喜欢的礼物。
我诚实用笔记本给孩子记录下来了。
然而,后来,我和爸爸在执行这件事的时候,出现了分歧。
爸爸会用“正”字的数量讨价还价,破坏孩子的价格感。
为了更加具像化这件事,我给了孩子一个存钱罐,且去换了一堆硬币。
弹一个“正”字,孩子可以得一块钱,直接丢在存钱罐里。
孩子遇到喜欢的礼物,可以直接用硬币去买。
其实在执行的过程中是有偏差的,因为孩子会喜欢什么东西就直接要爸爸买了,爸爸也不会严格执行规则。
或者孩子会预支,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后面还钱。
还钱和攒钱就是两种概念的东西,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
每一次,我都会和孩子具体商量攒钱计划,但是有时候太长期的,爸爸会直接帮她买。
这一次,孩子看上了芭比美人鱼,我虽然不愿意买,但是我期待孩子能用自己的实力攒好钱买一个自己喜爱的玩具。
我已经和孩子商量了攒钱计划,同时跟爸爸商量过不准帮孩子提前买,希望一定要给孩子一次切实攒钱买到喜爱东西的成就感。
4
爸妈的抱怨,不是爸妈不愿意为孩子付出,只是爸妈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告诉孩子,你需要努力劳作,才会有收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