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被领导谈话了,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第一次和领导H去公司施工现场,拍照取景,做一期在建项目的专题宣传。工作之余偶尔能出去放放风,心情还是很愉快的。回来后,看到办公楼下C总和一群其他部门的同事在等着拍公司宣传片素材。一眼就瞥见了C总,这时他也刚好看见我并冲我笑笑打招呼。当时我的脸上还挂着笑容,遇到领导的招呼于是顺带将还挂着的微笑毫无转换痕迹的送了出去。也就是C总在和我打招呼前我面露春风,我报以还礼的还是同样一种表情,更致命的是,似乎这个过程时间太短了,还礼程度不足以达到一个下属的基本标准。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对做过的事情会即时在脑中过一遍,就像电影回放那样,“嗯,刚才那一幕似乎我这边的回应不够激烈啊”;另外,马上就有谈话等着我了。
H上来后,在座位上静坐了一回,就谨慎地问道:
刚刚有人问你是不是今天心情不好啊?
没有啊,很好啊……
别人跟你打招呼没有一点反应啊
啊……哦,是刚刚碰到C总吧!
我笑了啊,只是笑的没那么夸张&*&*&*
…………
似乎我解释给H也没用了,已经给C总留了不好印象的结果。
有问题就讲出来,面对面沟通还是很好的解决方式。
事情经过就是这样。
对于这件事,我经历了这么几个反思过程:
1、当时我是如何回应和表态的呢?
”我错了,一定虚心接受群众监督和批评“。
2、实际上我的真实想法是怎样的呢?
前不久看的心理学博士Brian Little在TED演讲《性格的迷思——你究竟是谁》,提到的关于内向型和外向型人的不同表现给我了比较深的印象。
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内向型人倾向于内心建设,倾向于复杂、模棱两可的语言;而外向型人倾向于在社交活动中有更多亲密的行为,喜欢黑白分明、简单具体的语言。
知识扩展:
特质心理学(trait psychology)通过五个维度对人进行定义,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这五个维度是OCEAN:
O: open to experience 开放型&封闭型
C: conscientiousness 有意识的&缺乏热情
E: extroversion 外向型&内向型
A: agreeable 讨好型&唱反调型
N:neurotic individials 神经质&情绪稳定
很明显,我属于内向型人格,在社交上绝对不属于那种与群体打成一片的性格类型,尤其在陌生人居多的环境里。
于是在与H沟通完后,我以“内向型人”自居,并且自我心理暗示,做好自己能够做好,并且擅长的事情。每个人在人群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我还是做一个安安静静的“美少女”吧。当然,对于这次打招呼事件我承认是处理的不够好,人际交往最起码的礼节上要尽力做好,不要给世人留下个不懂人情盲目自大的坏印象。
3、事后我再度反思,还有没有改进的空间?
首先,我是不是在以固化型人格自居而给自己某方面的缺点找借口,使其合理化?
另外,我们之所以喜欢情商高的人,是因为在相处中,这类人往往善于营造共赢局面。不仅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还能周全到他人的感受。这不就是一种高级属性吗?既然我在成长,一切利于个人进步的元素特征都应该积极吸纳。这样一来,我之前认知里“安于现状,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应该升级改进一下。
那具体怎么落实呢?具化!
1、现在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就打招呼这件事情上。工作日每天主动和领导同事打招呼——”早上好“(语言)+微笑(表情)/”某某“(语言)+微笑(表情),人数不少于5个。
2、开始实践这个人际交往小tips,日后追踪记录实践成果。
以上是日常生活中一个由很小的事情引发的一轮自我反思和具体改进操作的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