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等观念似乎在很多家长心中都是根深蒂固,父母认为“不听话当然得打了”,“不打他怎么记住教训”,“又打不坏”,“他这么小能记住什么啊”等等的理由使很多父母选择以“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想起了小时候自己挨打的一些零星记忆。我相信可能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在小时候挨过骂,也挨过揍。我可能已经记不清那时候挨揍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我记得我被打之后哭了很久,那些不愉快的记忆虽然并不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困扰,当然我没并没有因此得什么心理疾病。但是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事情让那些零星的回忆突然出现在脑海里,那个时候说完全不会难过是假的。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犯了错就要让他知道他错了,要让他改过了,这无可厚非,但是却有很多父母选择了暴力的教育方式。都说棍棒之下出孝子,可事实真的能如此吗?
①暴力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回忆,甚至是心理阴影
很多父母可能认为孩子小时候打一打没关系的,反正孩子那么小他记不住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就我自己而言,我可能记不住我被打的前因后果和整个过程,但是那种伤心难过又委屈的感觉和一些零零散散的片段有时候会出现在我脑海里。小孩子在成长的阶段,很弱小,父母本应该是孩子的依靠,给予他的应该是保护和爱。可能有的父母也会认为“我管教他不就是爱他吗,不爱他谁稀罕管他“,可是在棍棒之下,如何让一个还不懂事的孩子读懂父母的”爱“,他会认为他的父母不爱他,他能感受到的只是伤心和难过,甚至是无助,恐惧和怨恨。而当孩子长大之后,这些记忆并不会随着长大而消失,反而会深深的埋在心里,在某个特定的时候突然出现,让孩子想起不好的回忆。在长大以后,他也可能会因为这些经历而害怕犯错,害怕失败,害怕挫折,害怕失去爱。
②家长的行为就是孩子的教科书
小孩子的教育不止包括在学校中所受到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作为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被孩子所学习和模仿。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环境会孩子产生影响的例子,让孩子在暴力中成长,会让孩子在潜意识中认为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孩子犯错或者孩子与父母产生分歧的时候,一言不合就动手的教育模式,很可能会让上不能明辨是非的孩子走上歧途。
③棍棒教育不仅伤了孩子心,还会产生隔阂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对父母的棍棒还无力反抗,但是面临棍棒带来的恐惧和痛苦,孩子会选择远离自己的父母,因为这样可以远离伤害,但同时也远离的爱。棍棒教育不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还会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从而上了孩子的心。在孩子长大后,尤其是青春期,叛逆期,当孩子有了反抗的能力,棍棒教育只会引起孩子更为激励的反抗和逆反心理。可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想到的只是不能让孩子错下去,得让孩子记住教训,先打了再说,可是这种教育模式会在自己和孩子之间产生隔阂。如果有一天发现孩子不愿意亲近你,可能问题并不仅仅是在孩子身上,父母是否也应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亲手将孩子越推越远,让孩子不再愿意亲近他原本十分亲近的人。
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止身体在不断的长大,心灵也在不断的成长,在他懵懂,弱小,无助的时候,需要的是循循善诱,需要的耐心引导,需要的是平等尊重,需要的是关心陪伴,而不是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和回忆。
我也很想对我的父母说我很感谢你们生我养我,我知道为了养育我你们付出了很多,我很感激你们,也很爱你们,但是有些回忆真的是我努力想要忘记却也无法忘记的。希望每一位父母可以知道棍棒教育对你所深爱的孩子产生不可预料的影响,也希望每一位父母在生养孩子,努力的给孩子提供一切优秀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时候,也能学会如何更好的去爱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爱,让自己的孩子学会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