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以独特的视角,详尽解析大秦帝国兴衰

以独特的视角,详尽解析大秦帝国兴衰

作者: 微微一勺 | 来源:发表于2020-05-19 20:55 被阅读0次

    2002年6月,在湖南湘西龙山县的里耶镇,发现了一口巨大的水井,在水井6米深的地方发现了“简牍”。在中国古代把用于书写的竹片称为“竹简”,用来书写的木块称为“木牍”,总称“简牍”。出土简牍的水井外观一个边长为2.1米的正方形,四壁规整,用来加固的木板采用榫卯结构,这是一口深达17米的水井,从中出土的秦代简牍数量达36000枚。

    秦王朝只有短短15年,留下的文献资料和文物遗存匮乏,里耶出土的36000枚简牍,全部是秦代地方政府的档案。这个发现极大的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历史上起承前启后作用的秦王朝的认识和了解,给秦代的考古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这批埋藏了2200多年的秦代简牍,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记事详细到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里耶秦简的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罗万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已经远去的秦朝帝国推行的集权制度与各项统一政策,以及洞庭郡迁陵县的行政治理,它们高效运转的每一个真实环节。里耶秦简不仅“复活”了秦朝历史,填补了《史记》、《汉书》中有关秦朝历史记载的空白,而且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秦帝国运转的真实面貌。

    而后,2008年发现的《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内容则进一步补充了秦时期戍律的内容,它包括了《田律》《置吏律》《金布律》《亡律》《徭律》《贼律》等数十种律文与数十种令文。资料则更多、更全面、更完整。

    这些简牍为研究秦史乃至先秦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文字依据。涉及到户口登记、土地开垦、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津渡、邮驿管理、奴隶买卖、司法文书、刑徒管理、祭祀先农和相关政令文书。

    秦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它的制度深深地影响了其后的中国古代社会。那么,这一制度面貌到底为何,存世文献中的“秦制”是否为真正的“秦制”?“秦制”由何而来?在商鞅变法至秦朝灭亡的150年间,“秦制”本身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秦砖》将尝试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引入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及张家山汉简等基层政务运作相关的记录细节,通过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力役制度”“兵役制度”“军队编制”“爵位制度”“文书吏制”“郡县官制”“财政制度”“商业制度”和“基层管理”的分期变化均有触及,又各有侧重;细致地重构了《商君书》《史记》《汉书》等存世文献中构建的“秦制”体系,以期追溯“秦制”的由来、解析秦帝国的运行逻辑,并挖掘秦帝国的速亡原因。

    一、铁血制度碾碎温情世俗

    提及秦末的农民起义,必然绕不开陈胜吴广,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他们之所以起义,就是因为秦法严苛残暴。

    陈胜、吴广一伙人在去往守备渔阳的路上,因为连夜大雨所以误了时间不能按时到达,这时陈胜振臂高呼:法律规定,失期当斩,反正去也是死,不如我们就反了吧!于是大伙纷纷相应,奋起造反!这个事件也成为了“暴秦”虐民的证据。

    然而,实际却并非如此。根据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水雨,除兴”。所以失期只是检讨加上罚款,若是遇到天气不好,可以免罚,完全没有要斩头的惩罚。陈胜、吴广等人根本不是走投无路,而是存心要反。而后,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索一起,六国贵族随即蜂拥而起,逐步导致秦二世而亡。

    秦最早建立于公元前897年,起初只是周朝一个小的属臣属地,为周王室饲养马匹。在此后的600多年里,秦击败了它所有的对手。新帝国把全国分为36个郡,它们又被分为更小的单位,下设上千个县和道。通过这种方式,秦对在整个中华帝国实现了对所有新征服地区的直接统治。

    战国初期,中原诸侯十分看不起秦国,认为那是一块蛮夷之地、虎狼之地,秦民粗鄙不堪、野蛮不堪、不开教化,秦国的存在感极低。秦孝公即位后,决定招揽贤才,于是诚恳的面向山东发出求贤令,在魏国、齐国不得志的卫鞅(后来改名为商鞅)三次觐见秦公,展示所学,君臣相互试探。最终得到秦公赏识,引为知己。

    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推行的改革,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逐步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经济发展迅速,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到秦王嬴政,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这个大帝国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古代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秦律继承先秦法家“重刑轻罪”的定罪量刑原则,制定了一套细密严苛的刑罚制度。如秦律规定,“盗采人桑叶,臧(赃)不盈一钱”,就要“赀徭三旬”;五人以上共盗赃值一钱,则斩左趾并黥为城旦;甚至“诽谤者族”;“敢有挟书者族”;“妄言者无类”;“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从而使 “劓鼻盈累,断足盈车,举河以西,不足以受天下之徒”,罪犯刑徒数量激增。有个成语履贱踊贵,意思是被砍脚的人太多鞋子都卖不出去了。

    商鞅变法之初,许多人感到不习惯,旧氏族甚至鼓动、挑拨太子以身试法。太子因为封地子民纳贡一事杀了人,引起民愤。若卫鞅对太子不加以惩处,则卫鞅带头犯法,新法难以推行。

    商鞅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考虑到太子尚未成年,所以按法令处理了他的监护人,即他的两个老师公孙贾和嬴虔。公孙贾脸上刺字、嬴虔被割了鼻子。惩处太子傅公子虔和公孙贾可以使的国内朝野知道新法是没有特权阶级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维护变法的公正公平,同时也平息了民愤。由于公子虔代表的是秦国当时国内氏族利益在朝堂上的代言人,对道其进行处置的同时也顺便打击了氏族势力,给予警告。

    秦国的法律让秦国社会秩序井然,整个国家如同一部机器,高效运转,有条不紊,这正是秦国强大并灭六国的根本原因。然而,这也是秦帝国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二、成也秦制,败也秦制

    秦制的原始形态,并不是商鞅自行创造出来的空中楼阁,而是基于请过国内的政治力量对比和王权需要进行协调而成的一个“妥协产物”。秦制中的很多制度,在西周和三晋,早有模板。

    秦制之所以能成功,是离不开秦国的特殊国情的。因为秦国当时的社会形态远较关东各国落后,所以必须选择这样一条既可以壮大王权又能获取资源的道路。商鞅整合吸收各国变法,为秦国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力役制度”“兵役制度”“军队编制”“爵位制度”“文书吏制”“郡县官制”“财政制度”“商业制度”……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军事上,军爵制,什伍制度,废除世卿世禄;政治上,建立户籍管理,改分封制为郡县制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完善,直接使得国君势力增强,实际上就是由封建制转变为中央集权。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把制度推向全国。

    在秦国这套法网严密制度体系下,整个国家就是一台精密的机器,秦国的黎民百姓,都是这台机器上的螺丝钉。做螺丝钉,就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底层老百姓,四肢发达,有技术就可以。秦制在很大程度上,确实也改善了底层百姓的生活和经济。虽然这种高压制度是违背人性的,与文明发展相悖的。但在文明程度低而又穷苦的老秦国人心里,这种制度接收起来就很容易。

    当秦国一统中原之后,所面对的子民就不再是原属于秦国的子民了,而是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天下臣民,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所接受的制度也是不同的。关东六国的百姓在执行秦国法律的时候,执行力是远远不能跟秦国百姓相比的。

    为实现全方位的“以律治国”,秦国追求凡事“皆有法式”。《盐铁论》里说“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正因为秦律繁杂细密,令秦人无所适从动辄得咎,刘邦入咸阳时,为收拢人心,才会选择与父老约法三章,尽废秦法。

    可想而知,面对严苛残酷的秦国的法律,原本这些归属的百姓就怨气满满。乱世之后,人们本来就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轻徭薄役,可是秦始皇却开始修建长城,阿房宫等。这更是加重了徭役,使人民的负担加重,导致民怨更加沸腾。

    而旧贵族一旦在制度中分享不到权力,自然要起兵叛乱,以谋取自身利益。所以当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时,六国旧贵族趁机抓住时机起事反秦。秦帝国的寿命被终结。

    秦制的自我毁灭倾向,根本症结就在于秦法体制下,只有两个元素是不变的,而其他的元素均是资源化。两个不变元素是“纸上的君主”和“纸上的官僚组织”。简言之,秦国、秦朝社会是一个完美的“官-民”二元结构。两者之间还可以通过军功、犯法互相转化。就如同一个踢人下车的过程。最终秦制在吞食下一切资源后,还会吞噬自己的身体。

    通过对出土简牍和传世文献的详细解读,《秦砖》重建出一个我们闻所未闻的完整的秦朝制度模型,是详尽解析大秦帝国运行逻辑的历史必读著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独特的视角,详尽解析大秦帝国兴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yi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