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作者: 时光机音乐 | 来源:发表于2019-04-08 19:55 被阅读0次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佛法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基本问题。人的基本问题就是衣食二字。衣食解决不了,一切善法无从建立。如果佛法不在衣食问题上关心社会大众,佛法所说的修福修慧也就成了空洞的口号。

一切使众生受到伤害、引起烦恼的事情,就是恶业;一切令众生欢喜、有利益的事就是善业。有利于现世后世的行为,就是善;不利于现世后世的行为,就是恶。

何处青山不道场?办公室是道场,家庭是道场,工厂是道场,坐在汽车上是道场,坐在飞机上也是道场,在马路上行走还是道场。不用选择时间和地点,到处都可以修行。

有对立就有局限,有人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烦恼。一旦从识情上突破了我的执著、法的执著,进入到超二元对立的精神境界,解脱的曙光就出现了。

时时具足佛的要求,就不会用普通人的要求来对待自己的言行。处处知道随顺因缘,处处知道成就善法,处处知道以菩提心面对一切人、一切事,以大悲心面对一切的苦难。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把佛法与世法对立起来。修行不能走极端,学习佛法不能走极端,要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佛在我们的心中,净土亦在我们的心中。心净即是佛土净。心迷即是众生,心悟即是佛。因此,修行的本质就是修心。心为解脱的枢要。

菩萨精神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智,一个是悲。有智慧,才能谈得上解脱,才能谈得上超越烦恼,才能谈得上追求出世;有慈悲,才能谈得上救世救人,才能谈得上体现佛教的入世精神。

每个人的一片净土就在自己心里,我们要把心里的这片净土变成每个人所在地域的一种现实,那就是要通过我们自身的修行,去影响周围的人,净化环境,美化环境,使我们的环境变成极乐净土。

修行很简单,专注当下,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做到这六个字——专注、清明、绵密。念念如是,分分秒秒如是,修行很容易登堂入室。人生一世光阴极为有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平平常常、欢欢喜喜过一辈子,即使对方有什么对不起自己的地方,也要出于一种相互的关爱给予谅解,这样的人就会有一种和睦的人际关系。

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有所求,那就是世间的善缘、有漏的善缘;反之,广结四缘无所求、不着相,无人无我无自无他,那就是无漏的善缘,那就能够成圣成贤。

我们每一天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概念的世界里。在生活中,我们做不到跟着直接的感觉走,而是跟着间接的概念走;并非跟着具体的事物走,而是跟着我们给那个事物所安立的名相和概念走。

身心世界怎么改变呢?一定是从每一件具体的小事做起。冲一杯茶、扫一片地、洗碗、擦桌子,用具体的行为来回报每一个成就我们的人,用慈悲心、用爱心来对待世界上所有的存在,感恩万事万物成就了我当下的生命。

精神生活高尚一点,那么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可能就会淡化一点;相反,精神越空虚的人,越是需要用外在的物质生活满足虚荣与追求,越是会过度地耗费资源。

生死与涅槃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世间与出世间不二,迷与悟不二,都在同一个点上,一点距离都没有。就好像手掌一般,覆过来是烦恼,反过来是菩提,其中的关键就是迷与悟。

智慧的力量在当下一念,烦恼的力量也在当下一念。当下一念能够转变,并且从烦恼方面断相续心,从智慧方面连绵不断地延续下去、扩展开来,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就能做到内心世界的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人格、优化自己的智慧、强化自己的力量;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你不要想去改变任何人。改变自己,才是最实际、最实在、最可靠的。你一味地要求别人来配合你,你会永远都失望;自己主动去做,你会很快乐,自己主动去配合,你会很快乐。

只要我们用一颗善良的心、慈悲的心、智慧的心、感恩的心来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就会看到这个世界是那么的可爱,这个世界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恩惠是那么的了不起,重于泰山,深如大海。

我们要坚信自己本来是佛,敢于直下承当。在直下承当的前提下,每一念都像佛那样有智慧,都像佛那样有慈悲,都像佛那样一点烦恼、一点迷惑都没有,时时刻刻能够如此保持,当下成佛。

生活禅的实践,一方面是要很好地修习禅定;一方面又要落实“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等理念,使自己成为人格完善、关系和谐的人,进而推动整合社会和人类的不断净化、进步、和谐。

人生要解决的问题,都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心念如何来确定我们生命努力的方向。生命努力的方向选择对了、是顺善法的,生命的发展就会沿着善业的轨道升华。

在世间法上,所谓的无欲,起码要做到三点:第一点,对于名闻利养要看得破、放得下;第二点,在五欲的烦恼中,要把握得住、要站立得稳当;第三点,在眷属上也要能摆得开。

如果你用一颗感恩的心看待你周围的人,用一颗智慧的心看待你周围的人,可能你当下就能把一切的烦恼都化解,一切的热恼都会变成清凉,你就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喜悦的人。

我们之所以觉得所面对的这个世界,除了无奈还是无奈,除了挣扎还是挣扎,是因为我们做不了自己的主。因此,要想真正从无奈之中走出来,从挣扎之中得到解脱,那就要真实修行,得大智慧,得大自在。

人人脸上有笑容,这个集体就非常祥和,人与人之间就能够彼此包容、彼此谅解、彼此尊重。在一个集体当中,彼此的感恩、彼此的包容、彼此的成就,至关重要。

一切严守本分,既要把本分事做到位,又不可超越本分。做到位了,就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超越了本分,不管是恶意的还是善意的,都会有消极的影响。

慈悲是智慧的具体展现,它源于对一切生命互为依存这一事实的认识。世间的小智最初的动机往往都是为谋取自己的利益,有时甚至损人利己;而慈悲则是要求得自他的共同利益,必要时甚至要损己利人。

从因果规律的角度来看,讲道德、守法律、做好事,不仅是社会对个体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个体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内在需要,是自觉自愿的,而非外在的强制。

所有的问题、矛盾就是我们主观世界的看法和客观世界的存在不一致。有矛盾就有烦恼,一切苦厄都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要消除这些苦厄,别人代替不了,还要自己来解决。

所谓禅在当下的功夫就在于把握生命的当下,转化生命的迷惑、净化生命的染污、提升生命的素质、圆满生命的品格,发挥清净生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无限潜能。

自他关系的和谐要靠戒律与道德约束。戒律的内容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本位,要知道该做什么,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戒律就是告诉我们要止恶扬善。

“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一切事情都是大众的成就,所以要与大众一起来分享。这就是佛心、菩萨的心,这就是佛教所提倡的报恩的心。

修行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现有的生活状况。各安本位、安分守己,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在尽职尽责中来完成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责任和义务。

人生在世不容易,你要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摆准自己的位置,把握机遇。在把握机遇、找准位置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智慧,人生和事业的成就就在其中。

我们时时刻刻对人对事都要有一种包容的态度,对矛盾要能化解,对不同的意见要能够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够使我们每个人的心态真正获得一种安宁,使我们的人类社会真正过一种祥和的、光明的、幸福的生活。

人们彼此为对方的存在提供了条件,提供了服务,提供了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有感恩、感激对方的心态和行为,我们的家庭就能够和睦,我们的社会就能够团结,我们的企业就能够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

有一些不会处理烦恼的人,到处自找烦恼,总觉得生活在一种大家都对他有意见的气氛当中,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作用,他不知道怎样要求自己、怎样谅解他人。

人生于世间,一切都是缘——苦是缘,乐是缘,好是缘,坏也是缘。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你也无法逃避,所以要一切随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养成适应环境的能力。

学佛修行,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对我们生命当下的困惑、当下的烦恼。因为离开了当下,你要找我们的生命、找我们的生存、找我们的生活,是找不到的。

修行最终的目的,是要养成适应生命被动性的功夫——在生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痛苦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打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挫折面前欢喜地接受。

每一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世界来看待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本来是平等平等的,但由于我们每一个众生主观上的见解、心量、智慧不同,所以客观世界反映到我们的主观世界就千差万别。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有爱心,对他人有感恩的心,对他人有关怀的心。而这种关怀也好、爱心也好、感恩也好,都没有任何目的,是本当如此的,这就是佛法的精神。

社会有种种的不圆满、有种种的缺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断突出自我意识、不断扩大自我权威,企图使个体生命意识成为生活的主导、社会的主导、人际关系的主导,不顾他人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尊严、不顾他人的存在,造成种种矛盾。

我们为什么苦恼呢?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痛苦呢?就是因为看不透这一切都是虚假的,一切都是时时刻刻在迁变的。看破了,看透了,还要珍惜,就是说在超越了以后,还要回到现实生活中,踏踏实实过日子。

缘有顺、逆之分,因有好、坏之别。种好因,结善缘,良性循环;种坏因,结逆缘,恶性也循环。人生种种际遇,有好有坏,无非顺逆因缘造成。积德行善,人之本分,不可须臾忘怀。

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要彻底改变生命的状况,但是生命状况的彻底改变,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境界,它不在于刻意地安排与追求,而是要在自己的思想言行上下功夫。

道德往往表现为一些具体的规定,哪些是对彼此有利的事情,可以做;哪些是对彼此都不利的事情,不可以做。人人都能遵循这些道德规范,生命之间的和谐就能实现。

包容要修称法行。法,就是真理;称,就是顺着这个真理去做,随顺真理而行。这样我们就能够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得好上加好;把不应该做的事情,一点也不去做。

对于每天所面对的万事万物,所面对的各种繁杂的社会关系、人事关系,我们要不断调整心态,想种种办法去适应它。那就是在改造自己——改造自己的主观心态去适应外在的人和事。

禅是微笑,不是愁眉苦脸。虽然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没有什么值得快乐的地方,但是愁眉苦脸也不等于就能解决生死问题。要解决生死问题,还是得从容面对。

不断优化自身素质,就要不断提高觉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断和谐自他关系,就要广修四摄六度,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在祥和、和谐、友善的气氛中,不断净化和改造,使人类真正趋于和平,使人生真正充满幸福和光明。

如果我们在主观上能够顺应外在的环境,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抱着一份感恩的心来面对这个世界,那我们的内心会很平静,我们看到外在的一切东西非常美好,主观和客观、心识与环境就会形成一个和谐相处的良好关系。

我们要融万法于一心,不与诸尘作对,实实在在地用当前的一念心来融化一切的对立面。能如此,每天就能安详自在,无私无欲,无人无我,无是无非,无牵无挂。

无自无他,无人无我,一切都是圆融无碍,就会少掉许多烦恼;做人做事中能够运用这种方法处理问题,就可以真正做到“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减少许多矛盾,消除很多的对立面。

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要反观此心,要让自己生活在山青水秀的境界之中,生活在鸟鸣花笑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自己的心地充满祥和、充满歌声、充满笑语、充满智慧和慈悲,内心的烦恼自自然然就会逐步淡化。

无所求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将来自然会有好的成果。不去耕耘只望收获,或者只做很少的努力就想得到很大的收获,那才是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是无所求。

生活就是禅,“色不异空”是文殊的大智法门;禅就是生活,“空不异色”是普贤的大行生活。以文殊之大智法门觉悟人生,以普贤之大行法门奉献人生,这就是生活禅、禅生活的精微妙义、全体大用。

所谓禅在当下,就是要求我们每一当下的起心动念都与戒定慧相应,都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空慧相应,都与顿悟顿修的祖师禅相应。

来源: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 『黄梅人文』 - 话梅论坛 - 黄梅网盟旗下知名网站>

相关文章

  •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净慧长老《生活禅语》佛法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基本问题。人的基本问题就是衣食二字。衣食解决不了,一切善法无从建立。如果...

  • 《自力他力与禅修》

    【净慧禅语║修道的途径:自己的努力和佛菩萨的加持 净慧长老开示】 我们修道主要是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靠自己的努力,另...

  • 《心经》与生活禅

    □净慧长老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心经》与生活禅。既然是讲《心经》...

  • 沉痛悼念净慧长老

    惊闻净慧长老于2013年4月20日6时26分在四祖寺安详示寂。心中悲伤不已。今年三月份回黄梅,听闻长老在北京就医,...

  • 生活禅

    醒来,身心被生活中的一些烦心折磨得意识恍惚。 打开净慧法师著作《生活禅语》的有声书,在音乐声中悄然平静,心中的迷雾...

  • 详释二种对法

    一、胜义对法 对应颂文 净慧随行名对法 净慧 净慧 - 无漏慧 净:离缚 慧:简择 随行 随行 - 净慧眷属 净慧...

  • 《赵州禅茶颂》

    净慧长老:《赵州禅茶颂》 2015-04-15 08:03:00 大公佛教综合 返回 \ 禅茶一味(图片来源:资料...

  • 跟着感觉走

    刚刚看到净慧长老解读《楞严经》,很愿意读下去。好长时间没有读了,提不起心力。刚才倒是有这种感觉,很自然的契合,...

  • 净慧长老解坛经 运用无相颂破执着

    我在七、八年前就说《六祖坛经》是佛法的一个大宝藏,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也是指导我们人生生活的宝典。我们能够真正吃...

  • 净慧长老:这五样东西再多都不要。

    编者按:日常生活中,读书、养身、处世、立志、持家,是经常被提及的话题。但你知道吗?要做好这五件事,需要做五种减法。...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净慧长老《生活禅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zpiqtx.html